35岁失业后,送外卖跑滴滴是不是成为最后的退路
在当今社会,“35岁危机”似乎成了职场人心中一道难以跨越的坎。一旦在35岁这个年纪遭遇失业,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就是送外卖、跑滴滴这些看似门槛较低的工作,仿佛它们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现象:35岁失业潮下的“退路”选择
近年来,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故事:35岁的职场人,原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却突然因为公司裁员、行业变革等原因失去了工作。面对生活的压力,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费用、老人的赡养费用等等,他们急需一份收入来维持家庭的运转。此时,送外卖和跑滴滴因为其较低的门槛,不需要高学历、复杂的专业技能,似乎成了最容易上手的选择。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从事外卖和网约车行业的人群中,35岁以上的从业者占比正逐年上升 ,这足以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
送外卖、跑滴滴的现实考量
收入情况
送外卖和跑滴滴的收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以送外卖为例,外卖员的收入主要由订单量决定。在一些大城市,订单量相对较多,但竞争也异常激烈。新骑手想要获得高收入,就必须长时间工作,一天工作1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是常有的事。而且,外卖平台的抽成较高,再加上各种罚款,如超时罚款、差评罚款等,真正到手的收入大打折扣。有外卖员反映,有时候辛苦跑一天,扣除各种费用后,实际收入也就两三百元。跑滴滴同样如此,网约车市场如今已趋于饱和,大量司机涌入,订单被严重稀释。某一线城市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从几年前的20余单降至如今的15单左右,司机收入大幅缩水。租车费用每月可能高达三四千,再加上充电或加油费、车辆损耗等,刨去这些开支,真正到手的钱少之又少。
工作强度与风险
这两份工作的强度都非常大,送外卖需要风里来雨里去,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都要按时将餐食送到客户手中。为了多接单,外卖员常常需要在高峰时段争分夺秒,这不仅对体力是巨大的考验,还面临着交通安全风险。据统计,外卖员交通事故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跑滴滴同样如此,长时间驾驶不仅会引发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职业病,还可能因为疲劳驾驶导致交通事故。而且,长时间被困在狭小的车内空间,与社会逐渐脱节,也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职业发展前景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送外卖和跑滴滴几乎没有上升空间。它们属于典型的体力劳动且无复利的工作,今天跑再多的单,也很难形成个人品牌,没有行业积累,很难实现职业晋升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逐渐下降,收入还会持续下滑,无法为未来的生活提供稳定的保障。
破局:寻找更多可能
35岁失业后,送外卖跑滴滴虽然可以在短期内解决生计问题,但绝非长久之计。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打破这种困境,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利用经验与资源转型
35岁的职场人在过往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资源,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实现转型。比如,曾经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人,可以尝试转型做自媒体运营,利用自己的营销知识和人脉,打造个人IP,通过广告合作、带货等方式实现盈利。或者,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可以学习一些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进入相关行业,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自主创业
如果有一定的资金和商业头脑,自主创业也是一条出路。可以从小生意做起,如开一家小店,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运营,拓展线上线下业务。但创业有风险,在决定创业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制定详细的商业计划。
学习新技能提升竞争力
参加职业培训,学习新技能,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现在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大,如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等。通过学习这些技能,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还能获得较高的收入。而且,一些地方政府还会提供职业培训补贴,降低学习成本。
35岁失业后,送外卖跑滴滴只是权宜之计,而非最后的退路。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境而放弃对未来的追求,应该积极寻找新的机会,提升自己,实现人生的逆袭。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