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今为何破格收许三多?袁朗没看懂的细节,藏在村长家那碗酒里

一、

许三多出生于一个偏远山村,家境贫寒的同时,家中还弥漫着浓厚的重男轻女观念。这一点从他父亲许百顺对生育三个儿子的自豪感中可见一斑——尤其是在许三多出生时,他甚至兴奋地去抓泥鳅,恨不得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广而告之这个喜讯:"我有仨儿子啦!"

许三多的母亲则基于当时家庭的实际状况——地处穷乡僻壤、家境贫困、缺乏有权势的亲戚撑腰,加上夫妻二人文化水平有限——与许百顺共同制定了一项家庭发展战略,并要求丈夫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执行。

这项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儿子们必须去当兵。在他们看来,只有穿上军装,才算真正出人头地;退伍后才有机会获得城镇户口,吃上公家饭,过上安稳日子。

这也解释了为何许百顺执着于让儿子们投身军旅:老大未能如愿,便寄望于老二;老二失败后,又将希望寄托在老三身上。即便在许三多母亲去世、家庭境况愈发艰难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有放弃这条道路,一心要把儿子送进部队。

当然,许百顺也并非固执己见之人:老大没当上兵,他便认为老大天生就是种地的料;老二未能入伍,他归咎于老二整日游手好闲。唯独老三许三多,他绝不允许被带坏。

二、

当老三许三多达到入伍年龄时,许百顺再次费尽心思,想方设法要让他参军,而且是志在必得。

一方面,老大许一乐和老二许二和已然希望渺茫,能够实现许家当兵梦想的人选,只剩下许三多一人。

另一方面,许三多这孩子实在笨拙,不仅不擅长田间劳作,还帮不上任何忙。加之他食量惊人,在家中几乎无法为家庭创造任何经济价值,不如送去当兵,还能为家里节省开支。

此外,许三多性格过于老实,经常遭受同村孩子的欺负,这样的性格在社会上难以立足。去部队锻炼两年,或许能让他变得坚强,不再受欺负。

当然,还有一个极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原因:作为父亲的许百顺,骨子里有着不服输的劲头,尤其不愿在村长——也就是成才父亲面前低头!

剧情开篇,成才作为孩子们的"小头目",指挥同伴"围攻"许三多时,许百顺手持鞋底板飞奔而至,边追打边怒斥,将那群孩子赶跑:"有种的别跑,小兔崽子们!你爹是村长又怎样?老子是村长他爹,连你爷俩一起揍!"

有时我不禁思考:为何成才只敢欺负许三多,却惧怕他的大哥二哥?

一个关键原因是:尽管成才父亲贵为村长,在许百顺面前却不敢说半句硬话,稍有不慎就可能挨揍。一方面是因为年轻时的许百顺就不好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许家儿子多——在农村,这可是巨大的优势!

三、

这也是为何当许百顺看到儿子被欺负却只会默默吃方便面时,气得火冒三丈,上前就给了他一脚:"丢不丢人?看看你那熊样,哪点像我?我的老天爷啊,你爹什么时候怕过谁?"

由此可见,村长想必也曾吃过许百顺的苦头。但即便如此,从剧中情节可以看出,两人关系其实还算不错。

例如在火车站,几个小混混寻衅滋事,尽管成才父亲打架不如许百顺勇猛,却也挺身而出;又如许百顺后来发家致富,某次回村时,恰逢成才父亲在抓泥鳅,两人还能有说有笑地一同劳作;再如许百顺家发生爆炸后,也是成才父亲一把拉住想要回村的许三多,让他先躲起来:"孩子啊,我的儿啊,你现在回来有什么用啊?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我同样出身于贫困的农村,这些年来总结出一个道理:在我们那里,很多人都抱着"怕人有,笑人无"的心态。

许百顺引以为傲的是自己有三个儿子,而村长家仅有一个;村长则想证明,虽然自己只有一个儿子,但这个儿子比许家三个加起来都强!

或许成才总是欺负许三多,并不仅仅因为许三多性格懦弱好欺负,更多的是在替父亲"报仇"——你父亲欺负我父亲,我就欺负你儿子;老大老二打不过,欺负老三总可以吧?

这也正是许百顺每次看到许三多被欺负就怒不可遏的原因所在!

四、

一方面,许百顺要完成妻子临终前关于儿子必须当兵的遗愿;另一方面,也是在与村长较劲:你儿子成才能当兵,我儿子凭什么不能去?

那么,这两位父亲为了儿子当兵,都做了哪些准备呢?

剧中有一个细节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史今到村里家访时,许百顺事先对此一无所知。幸运的是,他在村里人缘不错,有人及时给他报信,这才急忙找来一辆拖拉机,带着许三多火速赶回村里。

抵达村长家时,许百顺目光锐利,一路紧盯着村长走去。正在那里"表演"的成才脸上写满不屑与轻蔑,而村长则面露惊慌,流露出一丝胆怯。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很简单,按照程序,村里有两人通过征兵体检,将在特定日期接受家访。这样的通知理应提前送达村里,以便做好迎接准备,避免家访人员扑空,影响工作开展。

而成才父亲显然做足了准备:不仅召集了一群乡亲前来助威,还让成才提前背诵了应对史今提问的答案。

因此,有时我会想,成才后来形成那种被袁朗反感的性格,与其成长环境和父亲的耳濡目染密不可分。

因为村长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许三多当不上兵,自己儿子成才入伍的概率就会大增。所以他才故意不通知许百顺,甚至在史今面试完成才准备去许三多家时,还故意岔开话题,误导史今:"哦,要下山啊,从这边走更近......"

五、

可以说,成才的入伍家访完全是有备而来。用后来部队里袁朗的评价来说就是:"你太精明,太油滑,我需要什么你就给什么,哪怕你根本没有!"

相比之下,史今对许三多的家访则完全是措手不及。若非许百顺凭借出色的应变能力,将不利局面转化为有利条件,大打感情牌,许三多恐怕连入伍的机会都没有!

首先,许百顺在村里人缘极好——不仅有人及时报信,还特意开拖拉机送他。这也是后来他开办矿场时,村民们纷纷支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因。后来史今准备去许三多家家访时,村长家的那群乡亲本想一同前往,却被村长大声喝止。

由于事出突然,许百顺在准备应对家访前,特意去了一趟村长家。通过半分钟内的三次观察,他迅速摸清状况,并制定了相应对策:

一是许百顺没有在史今面前表明身份,只是微笑点头致意。这样做既能观察解放军同志的举止,判断其性格特点,从而制定应对策略;又能为自己争取时间,避免仓促见面,为正式家访奠定基础。

二是他快速扫视在场人员及解放军同志的神情状态。通过观察众人反应,判断成才当兵的可能性有多大,并大致了解解放军欣赏何种类型的年轻人。

三是他长时间注视成才和村长,一方面是责怪村长未及时告知家访消息,另一方面则在快速思考,比较成才与许三多的优劣,谋划下一步行动。

六、

基于这次"侦查",许百顺迅速采取行动,整合手头资源,做出如下安排:

一是叫来老大许一乐,两次掏钱让他立即去买菜做饭,而且要选好菜,多放辣椒;二是吩咐老二许二和在家等候,一旦解放军同志到访,务必想办法留住他们;三是带上老三许三多,急忙去找他的初中老师,请老师帮忙写一份当兵申请书,以应对史今的家访。

这样的安排颇具深意,也从侧面促成了许三多的入伍:

首先,许百顺表现出比村长更胜一筹的热情——史今的家访尚未开始,饭菜就已着手准备。而村长家直到家访结束、许百顺进院又出去后,才想起要做饭:"哎,屋里的,赶紧准备饭菜!"

事实上,当许百顺第二次见到等候在家门口的史今时,立刻满脸堆笑,快步上前紧紧握住史今的手,还不忘叮嘱许一乐多放辣椒,好好招待解放军——这比在村长家的表现更能体现对家访的重视和热情好客。

此外,许百顺还故意提及自己也曾当过兵,并当场演示刺杀动作,无形中拉近了与史今的距离。

其次,许百顺分析成才与许三多的优劣后得出结论:许三多的临场表现肯定比不上成才,学历也低人一等,唯一的优势是记忆力好。

因此,他才带着许三多去初中老师家,请老师现场撰写申请书,让许三多边走边背。

七、

说到这里,我(杨角风)想插句题外话:许三多只比成才小两个月,为何成才高中毕业,他却只有初中学历?

关于两人的年龄差距,剧中虽未明确说明,但可大致推断:许三多23岁生日是在边境执行任务时度过的,此后不久成才加入老A,当时年龄也是23岁。

许三多平时称呼成才为"成才哥",可见成才年长,原著小说中提到两人仅相差两个月。

后来史今单独询问时,许三多坦言:初中毕业时,老师都说他学得扎实,是真才实学。"成才初中毕业那会儿,根本不认真复习,还总抄我的作业!"

这表明许三多曾与成才同级,可惜只读到初中毕业就辍学了。而成才则继续读了高中,甚至为了当兵放弃了高考。

仔细观看剧集可以发现,许三多家墙上贴着五六张奖状,其中不乏第一名的荣誉,证明他学习成绩优异。

至于许三多为何未能继续学业,很可能还是许百顺的原因——他一门心思想送儿子入伍,认为即便读了高中最终还是要当兵,这样既多花三年时间,又多花三年学费。这一点在许三多提出若当不上兵还想继续读书,结果被父亲打屁股的情节中得到印证。

遗憾的是,许三多辍学后的三年里,既不会种地,做生意也不行,饭量却很大,这更坚定了许百顺送他去当兵的决心。

八、

那么,许百顺做了这么多努力,史今为何最初不愿招收许三多呢?

首先,许三多本人的入伍意愿并不强烈——忙前忙后的其实都是父亲许百顺。好不容易史今找到单独与他谈话的机会,问他是否想当兵时,他犹豫再三才点头称是。

但当史今逐渐获得他的信任,许三多打开话匣子后,却道出了真心话:"其实我还是想上学,书本里有很多有趣的东西,真的。可惜我爹说读书跟我没关系!"

其次,许三多低头哈腰的样子显得怯懦胆小,缺乏骨气,动辄被父亲责骂,还常被成才欺负——这样的人不适合当兵,没有军人应有的血性。

即便后来许三多成功入伍,这个问题依然存在。正如连长的经典语录:"明明是个强者,却长着一副怂样!""孬兵!"

再者,许三多极度缺乏自信,看起来也不够机灵——这意味着他学东西会很慢,显得有些愚笨。这种印象在许三多兴奋地问能否像史今一样优秀时得到印证,史今回答:"你不能像我这样,不是说我有多好,我肯定不算什么好兵。我没当兵的时候比你还......"那个"傻"字只说了一半,史今就开始挠头,试图安慰许三多:"我不是说你傻,我是说......"

当然,最关键的是许三多确实不适合当兵,尤其是成为一名优秀士兵。因为这意味着他要付出比别人多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然而,即便如此,他若不当兵,获得成功的概率可能更大,发展空间也更广阔。

九、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许三多只有初中学历,军队已没有足够时间等待他成长——这一点史今曾对许百顺坦言:"我们连计划在近几年实现全高中文化水平......可惜许三多同志只有初中学历......这样说,您能理解吧?"

大家看后来七连改编的结局,其实早在史今征兵时就已埋下伏笔。钢七连的第5000名士兵马小帅是电子营学员兵,高学历人才。他到钢七连时与许三多同岁,都是21岁,但学历明显更高,至少是大专水平。

后来马小帅成为师侦营骨干,跟随在高城身边,还被派去与成才比试枪法。他也曾参加老A选拔,因不屑作弊而主动放弃。

如果军队改革后招收的都是马小帅这样的高学历士兵,说实话,许三多如何脱颖而出?

因此,史今才反复强调时间紧迫,时间不多了——并非指家访时间即将结束,而是留给许三多这种初中文化士兵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没有时间适应,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成长为一名优秀士兵!

这种改革趋势并非史今能够改变,所以他才对许百顺说:"但这军队不是我们家开的店,您何必逼我呢?"

从许三多的前途考虑,他若进入军队,很可能难有发展。即便拼尽全力,最多也只能成为一名合格士兵,一旦改革浪潮来临,仍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十、

那么,史今最终为何改变主意,拍着胸脯收下许三多?

简单来说,是因为他太善良——看到许三多因未能入伍而被父亲殴打,于心不忍,于是返回保护许三多,还坚定地说:"从今天起,你要是敢打我的兵,骂我的兵是孬种,我一百八十个不答应!"

最重要的还是前途问题:尽管史今认为许三多不当兵可能更有前途,但从许百顺的表现和许三多的性格来看,他留在家中恐怕也前途黯淡。不如跟着自己去部队拼搏一番,或许还有一线希望,能够出人头地。

史今对许三多产生共情,也源于两人相似的成长经历:

一是在家中的地位相似——许三多排行老三,史今排行老四,都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经常挨揍。

二是两人都曾性格怯懦,胆小怕事——史今坦言自己过去比许三多还傻,也是一副熊样。

三是当兵的初衷相似——都是为了走出山村,在城里找份工作,也算光宗耀祖。正如史今所说:"后来当了兵,我爸就不再打我了,还说老四是老史家最有出息的。"

此外,许三多虽然木讷,但实际上很聪明——学习成绩优异,记忆力强,而且心地善良。他说自己不敢看杀猪,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于心不忍;还说成才在坟地吓哭他,不是因为胆小,而是因为不配合成才,对方就没完没了。

再加上许百顺的"神助攻",进一步激发了史今的"保护欲"。最终,他喝下一碗酒后,不再犹豫,决定招收许三多!

其实伍六一说得对:他一看到许三多那副怂样就来气。并非许三多天生欠揍,而是因为他了解史今的善良和责任心——许三多一来,史今肯定会把精力都放在他身上,自己就会受到冷落。

正所谓"他弱他有理",许三多改变命运的希望就这样被强压在史今肩上。即便知道改变他人命运可能要承担相应后果,史今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