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与美国在关税问题上拉锯,一边印度却在中印边境推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战地旅游”计划。这个项目由印度军方直接插手,要把过去那些冲突的热点地区,直接变成所谓的“爱国旅游新前沿”。这个动作,从表面看是发展旅游,实际上却处处透着挑衅意味,似乎要把印度自身引向一个更难解的困境。
边境新“景点”,图谋不小
按照印度方面的安排,今年9月起,他们打算对外开放洞朗地区和卓拉山口,让游客进入。起初每天能放30辆车,之后可能增加到50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军方直接参与了这些旅游设施的修建工作。而这些被选中的“景点”,正是近年来中印关系中那些最紧张的地方。比如,2017年在这里发生了长达71天的洞朗对峙,到了2020年,加勒万河谷也爆发了血腥冲突。甚至有印度旅行杂志吹嘘,说这标志着印度在军事遗产展示上有了“重大转变”。
这项旅游计划,实际上是印度在边境地带进行的一种隐晦动作。从历史和法理上看,洞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但印度的媒体现在却公开把洞朗称为“锡金的洞朗地区”,并且旅游路线也刻意紧贴争议地带。这种做法,明显是为了篡改历史认知,给印度国内民众灌输一种新的概念。印度想通过增加这些敏感区域的人员流动,来制造一种“实际控制”的假象,为他们今后在国际舞台上炒作领土争议埋下伏笔。
游客变“盾牌”,危机暗藏
这些被印度选为“旅游景点”的区域,本身地理位置就非常偏远,基础设施建设也极为薄弱。更重要的是,这里长期存在较高的军事风险。洞朗和加勒万河谷因为长期的军事对峙,本身就已经是敏感区域。如果游客在这些地方不小心误入禁区,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边境摩擦。而且,这些地区还有不少监控盲区,如果印度游客在印度当局的默许下越界,后果可能非常严重。印度政府显然明白这些风险,但仍然执意推进计划,其挑衅的意图表现得非常明显。
印度这一招的险恶之处,还在于它把游客当成了“人肉盾牌”。印度知道中国不太可能对普通平民采取武力,于是想利用这一点来强化自己的实际控制。同时,这也是在煽动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以此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特别是在“5·7空战”遭遇惨败后,印度总理莫迪急需找到新的突破口来转移国内的矛盾。这种做法,与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惯用套路非常相似。今年4月,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发生恐怖袭击,印度立刻将责任推给巴基斯坦,接着单方面撕毁了《印度河水用水条约》,关闭了边境口岸,甚至导致了空中对峙。现在,印度似乎想把这套模式复制到中印边境。
中国有底气,印度难奏效
然而,印度这种“切香肠”式的战术,是否真能奏效,仍然存疑。中国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问题上,立场向来坚定,从不含糊。中国不仅拥有强有力的军事手段,比如近年来在边境部署的新型远程火箭炮,也具备灵活有效的外交策略。从2020年加勒万冲突的迅速平息中就能看出,中国在战略上始终保持着主动权,既懂得克制,也充满底气。
更深一层看,中国手中还有一张牌。印度所谓的“锡金邦”,本身就是1975年印度通过武力吞并一个主权国家——锡金王国——的产物,其合法性一直有争议。历史上,中国对锡金王国一直保持外交关系,直到2003年才在印度的压力下承认了现状。如果印度执意在边境玩火,中方调整立场,那么印度东北部的分离主义浪潮很可能会再度泛起波澜。
双重压力下,印度如何选
实际上,中印两国之间的边境问题,本可以通过对话逐步缓解。自去年10月中印两国领导人在喀山会晤以来,边境局势曾出现积极信号,有所降温。这本应是双方继续推进谈判、管控分歧的良好时机。然而,印度却偏偏选择在此时搞这种小动作,无疑是在破坏来之不易的缓和气氛,极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冲突。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印度越是在边境问题上耍小聪明,越容易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2017年的洞朗对峙和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新德里理应从中吸取教训。
当前的印度经济,正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特朗普政府因为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的问题,与印度展开了长期对抗,美印之间的贸易谈判也几乎陷入僵局。印度经济现在正处在被美国“薅羊毛”的困境中。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如果印度继续挑衅中国,很可能要面对“中美双重压力”甚至“中美混合双打”的窘境。
结语
解决领土争端并非没有可能,中印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邻国,合作的潜力远远大于分歧。印度政府应该更理性地看待当前局势,放弃这些充满挑衅意味的“战地旅游”计划。与其在边境制造更多冲突,不如把精力放在真正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上,比如简化签证流程、恢复中印直航、加强人文交流等等。考虑到中印两国人口总和超过28亿,市场潜力巨大,如果印度能放下零和思维,与中国携手推动互信与合作,不仅能带动边境地区的真正繁荣,印度经济也将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否则,若继续在敏感地带玩火,最终只会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