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颇具吸引力的论调正在美国舆论场中发酵:在俄乌冲突这场大戏中,中国扮演的角色,酷似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这种观点认为,北京不仅手握着决定战争何时结束的关键钥匙,更有可能在战后顺势接管世界的主导权。
这种叙事并非空穴来风,它由美国媒体《NationalSecurityJournal》在8月14日的一篇文章中系统性地提出,其逻辑看似严密,足以说服不少人。
一个看似完美的历史类比
这个论点主要建立在三个环环相扣的观察之上。首先,它借鉴了二战的历史剧本。当年,欧洲各大强国在战场上相互厮杀,耗尽了国力,而美国则在后期介入,以相对较小的代价,轻松摘取了战后世界秩序的领导权杖。
如今的局面被描绘成这一历史的重演。美国和欧洲正在乌克兰问题上投入巨额资金与海量军火,深陷泥潭。而置身事外的中国,则被视为在隔岸观火,坐收渔利,享受着美国被有效牵制的战略红利。
其次,西方对俄罗斯实施的严厉制裁,客观上将莫斯科推向了北京。无论是在能源和原材料的出口,还是在工业零部件、消费品的进口,乃至金融结算体系上,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深。
最后一点,也是最具煽动性的一点,即时间站在了中国这边。持此观点的外部观察家认为,战争持续得越久,美欧在弹药库存和财政上的压力就越大。这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可以从容地在印太地区扩张军事实力,同时加速推进关键技术和产业的升级。这轨迹,与二战时美国借助他国战乱消耗、自身加速壮大的路径何其相似。
现实与叙事的巨大鸿沟
将这三点叠加,一个“低投入、高收益”的精明战略家形象便跃然纸上。中国似乎正以极低的成本,换取一个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专注自身发展,同时还保留了影响战后格局的潜在话语权。
然而,这套看似无懈可击的逻辑,只要与事实稍加比对,就会发现它更像是一种精心构建的话术,而非客观现实。
事实是,自冲突爆发伊始,中国的立场就异常明确和一贯:劝和促谈。北京方面不仅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危机的立场文件,还多次派遣特使进行穿梭斡旋,反复强调的核心诉求就是停火止战,避免冲突扩大和风险外溢。
更重要的是,中国并非战争的当事方。北京没有向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没有以军事同盟的形式卷入其中,更没有像美国那样,通过立法和军援机制,为某一方提供源源不断的军事支持。将正常的双边经贸活动曲解为“支持战争”,这本身就是一种话术上的偷梁换柱。
谁在焦虑,谁在甩锅
这种叙事在西方之所以能轻易传播,因为它精准地迎合了一种预设的心理需求。它巧妙地将远在欧洲的战场,与美国最为关切的印太竞争捆绑在一起。如此一来,乌克兰战局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被直接解读为中美博弈的晴雨表。这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调配资源,提供了绝佳的政治借口。
这种逻辑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悖论:如果西方真的认为旷日持久的战争只会让中国渔翁得利,那么最理性的选择难道不应该是立刻停止战争吗?将战争的拖延归咎于中国所谓的“战略算计”,等于将美国自身的外交和军事决策权,拱手让给了对中国的动机猜测。这在逻辑上根本站不住脚。
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希望战争延长以消耗美国的“幕后推手”,是典型的以己度人。这是将美国自身的战略焦虑和行为模式,强行套用在中国的身上。真正费尽心机想把欧洲和印太两个棋盘联动起来的,恰恰是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而非中国的政策设计。
中国在这场冲突中的角色,既不是参与者,更不是操盘手。北京能做的、并且一直在做的,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努力推动对话,想方设法减轻人道主义灾难,坚决反对任何核风险,并支持一切有助于和平的实际行动。
当前世界真正需要的,不是继续编织这种地缘政治叙事来转移矛盾、甩锅推责。真正需要的是,各方能尽快回到谈判桌前,减少外部的操弄和拱火,将结束冲突的每一个步骤落到实处,而不是在无休止的猜忌和指责中,让和平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