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想不到,印度被欺负后,莫迪突然盯上中国,四舰编队入南海

近日,印度方面又搞出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一边往中印边境西部增派万人士兵,总理还跑到中国藏南地区露面。另一边,四艘军舰组成的编队闯进南海,和菲律宾在黄岩岛附近搞起了联合军演。

可就在同一时期,印度政府还宣布,重新开放了2019年就冻结的中国公民旅游签证。这种“一手大棒,一手红花”的操作,究竟想干嘛?

这一切的背景,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印度商品加征了25%的关税。这可不是小事,直接把印度经济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25%的关税,刀刀都砍在印度经济的命门上。要知道,印度对美出口占总量的23%,纺织、珠宝这些都是大头,牵连着无数家庭的饭碗。

更深层的原因,是华盛顿对2024年美印458亿美元贸易逆差的不满。同时,印度买俄罗斯S-400系统和廉价石油,也让特朗普很不爽,这背后是明确的惩罚信号。

结果就是,印度股市应声暴跌,卢比也跟着贬值,经济形势一下紧张起来。莫迪政府被逼到了墙角,想妥协,又不敢真退。

比如,哈雷摩托关税从100%降到50%,波本威士忌也降了一半。但这都是小头,涉及6亿农民的农业核心利益,莫迪是绝不会让的。

来自华盛顿的鞭子

那么,印度在南海和边境的这些动作,与其说是威慑中国,不如说是演给美国看的“投名状”。它想证明自己对“印太战略”的价值。

看看印度这支闯南海的舰队:一艘驱逐舰带两艘老旧护卫舰,还有艘苏联时代的补给舰。阵容实在有些寒酸。

更有意思的是,主力舰竟然躲进了越南港口,只派了一艘船,在黄岩岛附近象征性地跟菲律宾“晃悠”了几下。作秀意味太浓。

菲律宾花3.75亿美元买印度“布拉莫斯”导弹,还要额外掏2.8亿美元改造军舰。印度这笔买卖,是想在南海打入一颗钉子。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也忙着访印,想拉拢印度做“抗中同盟”。他把印度看作介入南海的支点,试图借力增强自己。

至于中印边境,印度增兵万人,莫迪总理还高调去藏南地区露面。在全球局势紧张时,这种动作明显是想“浑水摸鱼”。

印度此举,无非是想制造更多筹码,向美国证明,自己是对抗中国不可或缺的力量。但这步棋风险实在不小。

一场精心编排的戏

奇怪的是,一边军事上极限挑衅,另一边又恢复了中国旅游签证,这又是为什么?莫迪政府难道精分了?

面对特朗普关税可能带来的失业潮,印度可不敢跟中国彻底闹翻。今年前5个月中印贸易逆势增长,中国市场是它重要的经济缓冲带。

恢复签证,是一种成本极低的示好姿态。它想给中国传递信号:地缘政治归地缘政治,经济合作我们还是要的。为自己留条后路。

这背后,是莫迪政府深层的“战略焦虑”。它想在中美俄之间玩平衡,既要美国制衡中国,又不想丢掉跟中俄的合作。

这种“既要又要”的精明算计,在复杂的国际关系里,正在被现实无情地戳穿。想两头讨好,可能最终两头不靠。

精明的算盘

印度这场高风险的赌局,正变得有些失控。军事上表演给美国看,可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并没有因此收回。

更别提,印度的这些动作,也让区域国家警惕。东盟国家普遍对域外势力介入南海很谨慎,马来西亚、印尼明确表示不欢迎。

连越南,都把与印度的联合军演规模压缩到象征性水平。大家都不想被卷入不必要的麻烦。

至于经济上示好,也难安抚被其军事行动激怒的中国。中国外交部已就莫迪窜访藏南严正交涉,不承认所谓“阿鲁纳恰尔邦”。

赌局的真实代价

莫迪政府的豪赌,暴露了印度的核心困境:它想成为与中美平起平坐的大国,可缺乏支撑这野心的坚实国力和战略定力。

印度真正的挑战,不是南海那几场军演,也不是边境那上万士兵。而是特朗普关税带来的国内经济压力和就业问题。

毕竟,饭碗都快保不住的印度工人,不会为政府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梦”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