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非亡我中华之寒?实不然!相较西方的围堵,更令人忧虑的是我们的自轻自贱心态

网络上常有人将中俄关系比喻为“唇齿相依”,言称若俄罗斯一旦陷入困境,中国将不得不直面西方的强硬态度,生活将变得艰难。这种说法初听似乎有理,但深入思考后,却总觉得其中有所偏差。难道我国必须依赖俄罗斯这层“防线”才能获得喘息之机?实际上,我国的自信并非来源于他人,而是靠自身努力所得来的。

唇齿之寒,误读史实

“唇齿相依”一语,初闻便颇具生动形象,仿佛中俄携手共度严寒,彼此不可或缺。此语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吞并虞、虢的故事,描绘了两国相互依存却最终被强国操纵的命运。然而,将此比喻应用于当前的中俄关系,是否恰当?中美俄,皆属世界顶级军事强国之列。

在2022年,俄罗斯军费投入达到1090亿美元,中国则为2960亿美元,而美国更是高达9160亿美元。这三国皆拥有核武器作为后盾,任何一方都不易被轻易摧毁。在当今核威慑的背景下,晋国时期吞并小国的剧情已不复存在。

这种比喻的广泛传播,实则反映出一种对自身能力的疑虑。网络上有观点认为,俄罗斯承受着北约的压力,这才使得中国能够专注于经济发展。然而,真相又是如何呢?202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攀升至2401亿美元,同比增长26.7%,中国大量采购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有效支撑了俄罗斯的经济稳定。

反观我国,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投入了超过400亿美元的巨资,建设铁路、医院等基础设施,从而稳固了该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避免了中亚成为第二个乌克兰的命运。至于究竟是谁在守护谁,这实难一概而论。

审视地缘格局,我国的地域位置本身就拥有天然优势。西部是绵延的高原与广袤的沙漠,东部则是辽阔的大海,这些自然屏障为国防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使得我国的国防压力远不如小国那般脆弱。回顾历史,中俄两国的关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19世纪,沙俄曾侵占我国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东北边境的恩怨纠葛颇多。而今,两国关系得以改善,一方面源于我国的日益强大,另一方面则是俄罗斯因某些需求而向我国寻求合作。在这种背景下,过分强调将俄罗斯视为“唇齿相依”的伙伴,似乎有失我国应有的尊严。

自力更生,中国独立自强。

中国近年来的飞跃式发展,其背后支撑的力量显而易见:自我奋斗。以华为为例,2019年遭遇美国制裁,遭遇芯片和技术封锁,但2020年其收入仍达到8914亿元人民币,实现了3.8%的增长。公司坚持自主创新,成功研发了麒麟芯片和鸿蒙操作系统,并在2022年推出了5G专利许可项目,全球市场份额持续上升。这不正展现了我国企业强大的韧性和创新能力吗?

审视贸易战的风云变幻,2018年,美国对中国价值250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然而中国并未慌乱,以同等力度进行反制,稳固了阵脚。到了2020年,中国对美国实现了317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同比增长了7.1%。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全球资本并未因美国的压力而退缩,反而对中国的前景更加看好。

在2021年,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投资100亿欧元于湛江建设新化工园区,同时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进行了规模扩张,其产量已超过全球总交付量的一半。当年,我国吸引了1.15万亿元人民币的外国直接投资,同比增长达14.9%。这一现象揭示了资本嗅觉的敏锐,它们总是趋向于涌向最有潜力的领域。

为何投资目光投向我国?只因我国供应链坚如磐石。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全球物流陷入混乱,而我国却能高效调配物资,口罩、呼吸机等医疗物资源源不断输出。尽管全国铁路货运量仅下降2%,但出口额却逆势增长4%,全球贸易份额跃升至14.7%。这一切得益于我国政府卓越的组织能力,其他国家难以效仿。

在安全信誉方面,中国并未如印度般轻易冻结外资资产,亦未因美国对华为的制裁而采取报复措施针对苹果。2021年,苹果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高达680亿美元,占其全球总收入的18%。这种自我克制的态度并非软弱,实则体现了一种宏观视野。中国深知,虽然对外资进行打压短期内或许能宣泄情绪,但长远来看,却可能驱赶资本,损害自身根本利益。

谈及经济增长的潜力,更是不言而喻。2021年,我国GDP高达17.7万亿美元,全球占比18.4%,较2010年增长了近三倍。在5G基站建设方面,我国位居全球首位,用户数量达到5.61亿,占据全球市场的60%。这些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映照出中国从一穷二白迈向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坚实奋斗历程。

在五十年代,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凭借小米与步枪的简朴装备,击败了强大的美军;进入六十年代,即便苏联专家撤走,我们依然凭借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这些历史篇章共同昭示,中国从未依赖他人的施舍,而是依靠着自身的辛勤汗水与智慧。

中俄间的协作基础坚实,2021年双方成功续签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并重申了“无上限”的合作理念。然而,这种合作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而非一方成为另一方的保护伞。面对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中国秉持中立立场,并未偏袒任何一方,并提出了“四点建议”,致力于促进和平对话。这种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唇亡齿寒”的观念毫不沾边。

在美国,我国无疑被视为首要的对手。去年,美国出台了《轴心法案》,对中俄两国之间的合作持续施压。然而,面对美国的压力,中国始终未曾屈服。即便在2020年贸易战最为激烈的时期,我国对美国的出口额达到了4500亿美元,而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了稳定。

美国的“铁锈地带”工业正经历衰退,其海军实力亦呈下降趋势,军舰数量从500多艘锐减至280艘,连自家的F-35战斗机也因质量问题被军方所诟病。相较之下,我国歼-20战斗机年产量持续攀升,已达上百架之数,而海军舰艇总数预计在2025年将突破395艘,其近海作战能力甚至获得美国智库的认可,被认为已占据优势。

中亚地区的稳定同样离不开中国的贡献。2021年,我国在哈萨克斯坦修建的高速公路显著提升了货运量,增幅高达20%。同时,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输送能力已达150亿立方米,并计划到2030年扩大至380亿立方米。此类合作不仅确保了中亚地区免受西方势力的干扰,也为俄罗斯稳固了其后院。然而,这一切并非依靠俄罗斯的单方面支持,而是双方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所取得的成果。简单来说,中国并非任何国家的“牙齿”,也不需要成为任何国家的“嘴唇”。

摆脱自卑,自信前行

“言称‘俄罗斯亡,中国寒’者,实则流露出一种缺乏自信的态度。此种心态,认为一旦与俄罗斯分离,我国便会如履薄冰,其危险性甚至超过西方的封锁。回顾历史,每当我国面临困境,总能依靠自身力量闯过难关。”

在五十年代,我国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正值新中国诞生之初,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然而,志愿军士兵们英勇顽强,硬是将美军逼至谈判桌前。进入七十年代,面对“两弹一星”的挑战,苏联专家撤离,我国科学家在艰苦简陋的环境下,迎难而上,硬是将原子弹、氢弹以及导弹成功研制出来。

目前,2022年,我国在联合国论坛上反驳了西方国家对中俄战略合作的非议,并重申了基于国际法原则的平等交往。进入2023年,我国派遣了负责欧亚事务的特别代表赴乌克兰,致力于促进和平进程,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在经济领域,2021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达到了3170亿美元,这一数据有力地证明了贸易战并未击垮中国,反而增强了我国的供应链实力。

在科技界,我国亦未放缓脚步。2022年,我们成功建成空间站,航天员得以实现长期驻留,5G技术更是领跑全球。这些辉煌成就,并非他人施舍,而是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取得的。回顾2021年,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中俄两国签署了多项重要协议,旨在加强区域安全合作,共同抵御西方国家的压力。这并非依赖,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协作。

过度贬低自己的风险在于它使人们丧失了对自身根基的认识。我国在制度、市场、产业集群等方面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2021年,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占比高达35%,工业增加值更是美国的两倍。民营企业能够迅速转型生产军工产品,在战争时期的生产力无人能敌。这样的实力,难道还需要依赖他人吗?

展望未来,我国的发展必将继续依靠自身力量。尽管西方国家的封锁不会止步,但我国拥有充分的能力来应对这一切。到了2025年,海军舰艇的数量预计将增至395艘,其中055型驱逐舰与航母的建造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在经济领域,国内市场需求持续旺盛,2021年消费市场规模已突破6.8万亿美元。在科技层面,我国对基础研发的投入逐年递增,2022年这一比例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5%。这些令人瞩目的数据共同昭示着一个清晰的事实:我国具备了直面一切挑战的底气和信心。

摒弃“亡国论”的消极声音,关键在于正视自身实力。俄罗斯是我国的合作伙伴,但并非救世主。我国的发展,依托于人民的团结与政府的长远战略眼光。面对外界的种种挑战,我们最大的敌人往往是内心的疑虑。只要我们坚定自信,我国必能在全球的棋局中占据核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