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里没有大哥
根据沈醉在其回忆录中的记录,国民党被俘人员意图进入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但须达到一定级别方有资格。实则,沈醉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满足这一条件。
他不过是一名国军少将,既非统帅三军的战将,亦非一方权势显赫的官员。然而,他却得以破格被送入功德林进行改造,这全因其身份属于人见人恨的“大特务级别”。原本他在重庆的管理所接受改造,却因某次参观者的目光而暴露了身份。
一时间,众人蜂拥而至,既急于寻找亲人,又欲施以重拳,幸得管理人员及时保护,方才免于生死之危。最终,为了沈醉的安全,他被转移至北京的功德林,与杜聿明、王耀武等国民党高层人物同住一处。
沈醉,原本只是功德林中的一名小角色,却意外地成为了战犯管理所的“代言人”,其知名度不逊于任何重量级人物。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原来,沈醉在获得特赦后,犹如小宇宙爆发,成功实现了从特务到作家的转变,撰写了大量关于功德林战犯的回忆录。
纵使言辞千变万化,内容依旧独树一帜,竟使那些威震一时的国军将领或权贵,瞬间化身为“身边人”。就拿杜聿明来说,若非沈醉的记载,又有谁会料到他竟然会踩缝纫机呢?
自是王耀武,与杜聿明同属国民党之顶尖人物,且其情商尤为出众。然而,谁料在功德林之中,他却常遭人“欺凌”,甚至令沈醉亦不禁瞠目结舌……
沈醉在其著作《战犯所见所闻》中提及,王耀武原自“济南解放军官训练团”转至功德林,接受所谓的“加速改造”。此“加速改造”实则是对其被俘后表现的充分认可。
于是,王耀武自被转移至功德林后,便担当起“学习委员”的职务。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此一职位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直接受到管理所人员的直接领导,位居战犯群体食物链的最顶端。
沈醉与王耀武素识已久,双方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因此,沈醉的到来让他倍感欣慰,仿佛有了“大哥”的庇护。然而,随着他对周围环境的深入了解,他逐渐发现,这里并没有所谓的“大哥”,因为即便是所谓的“大哥”也时常身处险境,不断遭受欺凌。
二、常受欺负的王耀武
譬如某次,几名战犯同仁闲暇之余,便热议起三国旧事。王耀武直言,他最为敬佩者乃关羽。然而,未过多时,王耀武的神情骤变,显得异常紧张,旋即匆匆奔向管理员办公室,进行了一番深刻的自我反省。
鉴于关羽身处曹营而心怀汉室之志,其人品颇受争议。我王耀武此刻于功德林修身养性,自当引以为戒,不宜效仿关羽之行径。是以,我心目中的楷模唯有诸葛亮一人。
原来管理员一时错愕,紧接着领悟到王耀武想得太多,赶紧给予安抚。尽管如此,王耀武的情绪仍持续低落数日。至于他为何如此,沈醉很快便查清了原因。
对于沈醉而言,王耀武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巨头。然而,在功德林之中,同样聚集着众多与王耀武实力相当甚至更胜一筹的国民党权贵。近期王耀武凭借一些手段声名鹊起,这自然引发了其他大佬的羡慕与愤懑。正如沈醉在其著作中所述,“想推翻王耀武,取而代之。”。
江湖之地,莫不如此,无论行至何方,无不如此……是以,王耀武在谈及三国英雄时,亦显出格外小心。那么,这些人究竟是如何对待王耀武的?
王耀武聪慧过人,素来言辞谨慎,因此在他清醒之际,想要找到他的把柄进行攻击实属不易。于是,那些意图陷害他的人便使出了“非常手段”——在王耀武沉睡之际,他们窃听其言语,天知、地知、他人知,而王耀武本人却浑然不觉。于是,一场针对他的“梦话攻势”便悄然展开。
提及功德林的管理员,他不禁察觉到,频繁有反馈指向王耀武的问题。众人纷纷抱怨,王耀武入睡后,梦话连篇,言语之不堪入耳,难以言表。众人进而表示:“一那或许是日间压抑于胸的怨愤,在夜幕降临后,终难自制地倾泻而出……他,王耀武,平日里看似老实,实则表里不一。”。
结果揭晓,出人意料的是王耀武仍旧获得信任,担任学习委员的职务依旧稳固。此情形激起了某些人的强烈不满,他们径直向管理所领导提出质疑。最终,领导给出了三点回应。
首先,并未察觉到王耀武有言行不一之处。其次,王耀武始终表现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态度。再者,梦话系生理性习惯,且管理人员亦未听闻有关情况,因此,有何理由撤换王耀武?此逻辑实不可取!
三、范汉杰为何无人敢惹?
怎奈你王耀武太过出色,竟担起了学习委员的重任……
沈醉在感叹王耀武常受欺凌之际,亦注意到另一位显赫人物,其性格与王耀武迥异,专擅欺凌他人,以至于最后几乎无人敢触其锋芒,这位人物便是范汉杰。
有回,范汉杰所在的团队需填制《战犯家庭情况表》。不料,他的小组长竟是一位让人颇感不悦的人物。范汉杰便如此回应:我的视力不佳,容我明日再完成。
组长勃然大怒,一番激昂陈词之后,便说:“你只管讲,我来为你记录。”
范汉杰笑着说:我的妻子,恰巧半打,而我们的儿女,尚不及新编制的一个班级人数。!”顿时哄堂大笑。
小组长怒了,范汉杰却笑。这已成了惯例,若你不愿执笔,那就由我来填补空白便是。。”小组长无可奈何。
范汉杰素来行事不羁,即便是面对战败被俘的境遇,也不例外。起初,他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企图寻找机会重返蒋介石的麾下,然而很快便意识到,这无疑是在走向死亡的边缘!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坦白。我是范汉杰,若要取我性命,便请动手,无需多言。只是,久未行走,步履维艰,请予谅解。”
面对如此不合时宜的范汉杰,组长也只能无奈地睁大眼睛。至于范汉杰最终写下了什么内容,沈醉并不清楚,只知道不久后,范汉杰又开始对他人进行欺凌。
他正伏案秘密书写,不料室友察觉,范汉杰随即宣称是在撰写遗嘱。不久,管理所的领导便匆匆而至。然而,范汉杰却辩称自己只是眼睛不适,并非在撰写遗嘱。
那告状之人顿时怒火中烧,然而当时屋内唯有他和范汉杰二人,现范汉杰拒不认账,他也只能咽下这口苦水。原来他已悟出,自己中了范汉杰的“圈套”,上了大当!
然而,更令他感到愤懑的是,事情虽已平息,却无法予以指摘。毕竟,管理部门的领导们也担心范汉杰会因此事受到什么影响,于是特地嘱咐:请勿对范汉杰进行指责,以免陷入无休止的纷争,进而干扰到其他同学的学习。
起初对范汉杰的幽默风趣感到不解,直至得知他被特赦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本就颇具幽默感(不输陈赓),深知死后愿求安宁。只要不招惹他,他也不会主动生事。加之他毕业于黄埔一期,因此成为了一人难求的显赫人物。
范汉杰在功德林内被传为“无人敢惹”,此说事后亦得以证实。无论是电视剧《特赦1959》,抑或是电影《将军决战岂止战场》,范汉杰这位大佬的形象鲜有亮相。这无不源于他素来不招惹是非,亦无人敢挑衅,因此,他成为“焦点事件”的次数自然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