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取消低保?2025年新规下待遇将会上调,但这“2类人”除外!

街道办事处门口,排队办理低保的人群比往常少了许多。刚从窗口出来的老张脸上挂着笑容:"听说今年低保金要涨了,这下日子能好过些了。"而在一旁的年轻人小李却愁眉苦脸:"我叔叔家低保可能要被取消了,他虽然没什么正经工作,但前段时间买了台新手机,被邻居举报说他家条件好着呢。"

低保,全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民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承担着兜底民生的重任。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3月,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约3100万人,年支出低保金约2600亿元。这一庞大的民生工程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低保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近期,社交媒体上流传着"全面取消低保"的说法,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说法是否属实?低保政策究竟会有什么变化?哪些人可能会被清退?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行了深入调查。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低保制度并不会被全面取消。民政部社会救助司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低保作为我国基本民生保障制度,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不存在全面取消的问题。"

那么,网传的说法从何而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采访基层民政工作者,我们发现,这很可能是对2025年低保制度调整政策的误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年社会保障绿皮书》指出,2025年我国低保标准平均提高8.5%,城市低保平均标准达到每人每月907元,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达到每人每月658元。与此同时,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各地正在加强低保对象资格审核,清退不符合条件的低保人员。

刘先生是某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的工作人员,他告诉我们:"最近确实在进行低保对象的重新认定工作,主要是为了让有限的资源真正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绝不是取消低保,而是让低保更精准。"

那么,哪些人可能会被清退出低保范围呢?

第一类是有劳动能力但不愿意就业的人员。低保的设立初衷是救助那些因年老、疾病、残疾等原因无法工作或工作能力有限的困难群体。对于那些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却不愿意就业的人,不再符合低保条件。

"我们村有个四十来岁的汉子,身体棒着呢,村里介绍了好几份工作他都不去,说工资低、太累。他老婆打零工养家,他在家只管玩手机。这种情况肯定会被清退。"某县农村低保经办员张师傅说道。

根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2025年发布的《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报告》,全国各地已清退有劳动能力但长期不就业的低保对象约18.7万人,占低保总人数的0.6%。这一数据表明,此类情况虽然存在,但并非低保群体的主流。

第二类是家庭财产或收入超过标准线的人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低保家庭的财产和收入核查越来越精准。一些隐性收入或财产被发现后,可能导致低保资格被取消。

"我们现在能查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了,包括银行存款、车辆、房产、投资理财等。前几天就发现一户低保家庭,名下竟有两套房产,一套还在出租。这种情况肯定不符合低保条件。"某街道低保审核员李女士说。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的调查显示,2024年全国通过大数据比对清退的不符合条件低保对象约52.3万人,主要是因家庭财产或收入超标。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财产性收入"并非指低保家庭的所有消费行为都受限制。有些人认为低保户不能有智能手机、不能穿名牌衣服,这种观点并不准确。低保审核主要看家庭整体收入和财产状况,而非单一消费行为。

"前段时间网上有人发帖说看到低保户用iPhone,质疑他们是'假贫困'。这种观点过于片面。也许这个手机是亲戚送的,也许是分期付款买的。我们判断一个家庭是否符合低保条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授王老师解释道。

除了上述两类情况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形也可能导致低保资格被取消。例如,提供虚假材料骗取低保的;家庭成员被判处刑罚正在服刑的;拒绝配合低保年审或季度复查的等。

社会救助信息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因提供虚假材料被取消低保资格的约有1.2万人,因家庭成员服刑被取消低保资格的约有0.8万人。

在采访中,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地方在低保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审核标准不够透明,导致群众不理解;审核过程过于机械,缺乏人性化考量;部分地区存在"人情保""关系保"现象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层民政工作者坦言:"有时候审核确实挺难的。比如说一个家庭收入刚好超过低保线一点点,按规定不能给低保,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家有病人,医疗支出很大,生活还是很困难。这种情况就很尴尬。"

针对这些问题,2025年的低保制度调整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解决方案。比如,建立"低保渐退机制",对于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的家庭,给予一定期限的过渡期保障;完善支出型贫困救助制度,将医疗、教育、住房等刚性支出纳入考量;建立多部门联动的低保审核机制,提高审核的科学性和人性化程度等。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全国已有73%的地区建立了低保渐退机制,约有125万边缘家庭从中受益。

通过梳理低保政策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低保制度并非被取消,而是在进行优化调整。一方面提高保障标准,增加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加强资格审核,确保资源精准使用。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向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对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来说,低保仍然是他们重要的生活保障。"我今年67岁了,老伴去世多年,自己有慢性病,干不了重活。要不是有低保,这日子真不知道怎么过。"城市低保对象王阿姨说道。

而对于那些不符合条件却想钻政策空子的人,政策调整无疑是一记警钟。"我邻居家条件不错,儿子在城里买了房,自己还有养老金,却想方设法办低保。这次审核后估计保不住了,这样挺好的,国家的钱应该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农村居民李大爷表示。

低保制度的调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有网友认为:"把有劳动能力不劳动的人清退出低保名单,这很合理。社会资源应该用在刀刃上。"也有网友担忧:"希望在清退过程中能多一些人性化考量,不要简单用一刀切的标准,要看到每个家庭的特殊情况。"

还有网友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低保只是一种临时救助措施,更重要的是帮助有劳动能力的人提升就业能力,让他们能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作为记者,我们走访了多个低保家庭,也与基层民政工作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可以看到,低保制度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既面临着认定标准如何更科学、资源如何更精准分配等技术性挑战,也面临着如何平衡公平与效率、如何兼顾制度刚性与人性关怀等价值层面的考量。

面对低保政策的调整,我们普通人该如何看待?

一,要理性看待政策变化。低保制度的调整是为了让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并非简单的"收紧"或"放宽"。

二,如果你或家人正在享受低保,要及时了解政策变化,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资格审核工作。如果因各种原因即将退出低保范围,也可以咨询当地民政部门,了解其他可能的救助渠道。

三,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该理解和支持低保制度的改革完善。同时,对身边确实困难的人多一些关心和帮助,共同织密社会保障网。

四,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应有的保障。

你对低保制度的调整有什么看法?身边是否有因低保政策变化而受影响的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