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陈佩斯,在镜头前深鞠一躬,眼眶泛红,说出那句“对不住大家,《戏台》要晚几天跟大家见面了。”这一幕,看得人心里不是滋味。有人说他太较真,有人觉得他太老派,但你要问我,这位老艺术家用几十年时间,把一部话剧磨成电影,还抵押房产、换资方、咬牙坚持,这股子轴劲儿,比现在不少流量明星刷热搜还来得实在。
本来《戏台》定档7月17日上映,各大院线都给足了面子,排片比例高达15%。但没想到,一夜之间八部新片扎堆上阵,《长安的荔枝》《你行!》这些新秀突然杀进赛道。影院后台排片大战比双十一抢茅台还刺激。《戏台》的黄金场次被挤到只剩个位数,不延期简直就是硬碰硬地撞枪口。
陈佩斯最终选择官宣延期,他说是为了让影片有更好的放映条件。明面上是谦让,其实这背后的无奈和辛酸,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想想看,从2018年筹备到拍完,为了一块雕花屏风跑遍12省份,还把自家房子拿去抵押,就为这138分钟能完整呈现民国舞台。这份死磕到底的劲头,让多少当代导演汗颜?而观众等着等着,结果盼来的却是一纸“延迟公告”,就像小区快递又被邻居截胡了一样憋屈。
但故事远没有结束,因为娱乐圈从来不缺反转桥段。这时刘宇宁的一场直播意外成了爆点。他直言:“有些片子为了抢排片,会在数据上下功夫,比如预售刷低价票造热度。”意思很明显,有些电影不是靠作品赢,而是靠套路拼命刷存在感——凌晨9.9元低价票批量冲榜,好评如潮全靠复制粘贴模板,你以为买的是门票,其实买的是幻觉。
网友们一下就明白了,《戏台》的处境其实很尴尬:它既没搞低价促销,也没雇水军刷好评,更不会半夜三更发券拉流量。一切都走正路,可惜在这个讲究“算法至上”的年代,不玩套路反倒吃亏。有业内人士吐槽:“现在发行方只看数据模型,你不用点歪门邪道,人家根本不给你活路。”
可偏偏就是这样佛系操作下,《戏台》的五城点映依然座无虚席,上座率超过90%,观众评价全是真情实感。“笑着拍大腿,哭着抽纸巾”“32年就等这一张票”……这样的评论,比任何营销手段都管用。而且别忘了,北京首映礼那天朱时茂泪洒现场,两位因版权问题分隔27年的老搭档终于重聚,一个拥抱比所有公关稿都有力量;潘长江三连喊值、蔡明鼻涕直流,全都是发自肺腑,没有一点演出来的痕迹。
而最打脸资本市场的是,当初影院紧缩排片,现在200多家影院主动回调,把好场次重新留给《戏台》。预售涨幅160%,年轻观众自发安利,上万条真实好评涌现。不请流量明星、不堆特效、不搞炒作,只凭实力和诚意打动人心,这样纯粹的文艺作品,在如今娱乐圈简直稀罕得像考研英语140分一样难遇见!
媒体也坐不住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官媒齐声力挺,“排片不能只是资本游戏”“市场只认流量终将失去艺术”。这些话掷地有声,是对整个行业的一记警钟。如果每个导演都想着怎么薅羊毛、怎么拼KPI,那观众还能看到什么?难怪有人调侃,现在进电影院选电影,比选对象还难,一不小心就踩雷——可惜脱单容易,看好剧难!
其实早在32年前春晚小品里,陈佩斯就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你管得了我,还能管得住观众爱看谁吗?”如今再听,是不是觉得意味深长?事实证明,无论资本怎么玩花样,到最后决定生死存亡的还是普通人的一张张影票、一句句真心点赞。《戏台》逆袭,就是最好的例证——口碑才是真正最长效、最硬核的流量密码!
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是不是该思考一下:演员们天天内卷数据,却忽略提升自身修养;投资方忙着追热点,却忘记内容为王;平台沉迷算法,却丢掉多元选择权……如果任由这种风气蔓延下去,下一个倒霉的不就是我们自己吗?
所以,我建议院线可以适当调整资源分配机制,多给一些优质原创作品机会,让更多类型、多种题材能够公平竞争。同时希望演员们少一点浮躁,多琢磨业务能力,用实力赢掌声,而不是用套路骗点击。当然,对于普通影迷来说,也别总被宣传噱头牵着鼻子走,多关注那些真正值得等待和尊敬的人与事吧!
毕竟,好东西永远不会因为慢一步而失色,相反,它会因为时间沉淀变得更加珍贵。《戏台》的坚守告诉我们,只要肯认真,总会有人愿意陪你一起等待。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以后每部国产佳作都需要通过网友投票才能获得应有的位置,我们还能安心做个快乐吃瓜群众吗,对此你怎么看?
#AIGC热点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