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在著作中坦率承认:有人称我为周总理的养子,这是误解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远地离开了。

大家都涌向天安门广场,自发表达哀思。在人群中,有个每天都出现的人,静静地站在后面,默默鞠躬,他的名字叫李鹏。

到了80年代以后,大家经常传出一个说法,说李鹏是周总理的养子,且这个传言越传越离奇,甚至有人把这些说法都写成了故事,情节挺丰富的,就像电影一样,越说越玄乎。

一开始,李鹏觉得那都是一些传闻而已,没必要当真,觉得时间会把这些谣言冲散掉,可没想到这些说法越传越离谱,甚至有记者问起这个事,他也就随口回应了。

2014年,《李鹏回忆录》出来后,他终于谈到了这个传闻,只简简单单地说了一句:“有人说我是周总理的养子,这不是真的。”

这就得追溯到一些当时的特殊背景,可能有人无意中传出了这些说法,或者是出于某些人的心思,想炒作点话题,也或许是误会和猜测在流传,毕竟这些传闻一传开,难免让人产生联想。

被安排去照料一旁的情况

1928年10月20日,李鹏出生在上海。他的父亲李硕勋,是中共早期的核心成员,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李硕勋在海南被捕,年仅28岁便英勇牺牲。

那年,李鹏还只有三岁,父亲去世后,母亲赵君陶带着李鹏和两个哥哥在白色恐怖的阴影下,辗转奔波在四川和重庆之间。

提到赵君陶,可能有人不太了解,不过提起赵世炎,大家肯定都知道他是谁。赵君陶其实就是赵世炎的妹妹,是中共地下工作人员,身份挺敏感。李硕勋一死,她的处境变得更加危机四伏。

李鹏的童年可以说是在战乱和漂泊中渡过的。1939年,日军轰炸成都时,李鹏在这场袭击中受了伤,被送到医院,当时邓颖超也刚巧在成都,她看到这个头缠纱布的小男孩,瞬间眼眶就泛红了。

“兰兰,你都长这么高啦。”这句话里,“兰兰”是李鹏的小名,由他妈妈赵君陶和三姨赵世兰一起取的,邓颖超和赵世兰关系很好,就像姐妹一样。

这次会面呢,彻底改变了李鹏的命运。到1939年的年底,为了不让赵君陶露出身份,邓颖超把李鹏从成都搬到了重庆,带他进了周公馆。

那是周总理和邓颖超工作的地点,也是许多革命志士的秘密基地,当时周总理还在延安。李鹏和他第一次见面是在1940年秋天。

周总理望着眼前这个瘦瘦的,却精神抖擞的少年,眼圈又泛起了红,他轻轻摸着李鹏的头,说:“这孩子都长这么大了,越看越像硕勋了。”

这话满满都是对李硕勋的怀念,因为李硕勋是周恩来亲手培养出来的红军骨干,在战斗中牺牲,周恩来一直惦记着他的娃儿。

李鹏小时候有点驼背,周总理一眼就看出来了,便顺手用掌心轻轻拍了拍他的背背,说:“别驼背,革命可不是弯腰搞的事。”

这轻柔的一拍,李鹏也铭记了一辈子。

改名

后来,李鹏在周公馆落脚,与邓颖超一同吃饭、学习、过日子,他一直称呼邓妈妈和周伯伯这俩名字,直直到他们去世。

虽然如此,这份情感算不上养子关系,更多的是亲人之间的感情,法律上不能算家庭。革命家的家,从来都不是只有一个孩子。

其实,李鹏不是唯一一个受到周总理夫妻照料的孩子。在那个时期,烈士子女都由党组织集中照看,有的住在保育院里,有的则被安排到领导同志家里去。

孙维世,孙炳文的女儿,是由周总理亲自安排的;蔡博,蔡和森的孩子,也在邓妈妈的照料名单里;还有叶挺的儿子叶正大,也曾在延安保育院生活过。

周总理夫妇没有自己的孩子,可他们的“后代”却散布在大江南北。

李鹏在回忆录里提到:“我和他们的关系,就是老一辈同志和烈士后人的关系。”这话一说,也就能看出他没有被收养,更是党的子弟。

李鹏本名李远芃,因这个名字挺少有人会念,1941年,他去了延安,在那儿,碰见了蒋南翔。

蒋南翔建议他换个更响亮的名字,叫“鹏程万里”,就叫李鹏。这个名字,他用了一辈子,也走出了一条真正的“鹏程”。

得到毛主席的夸奖,真是令人振奋的一件事。

1942年,李鹏跟着陈云去了杨家岭,恰巧遇到毛主席,毛主席知道这个孩子不是陈云的,因为陈云刚结婚没多久,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孩子,所以就问了起来。

陈云说:“她的妈是赵君陶。”

毛主席听完后说:“赵君陶是个好同志,夫妻俩都了得。”说完便开始和李鹏聊了起来,一听李鹏朗读《三国》,就问他偏爱里面的哪个人物。

李鹏答道:“曹操,他懂得团结下面的人。”毛主席听了,点了点头,说:“你这小家伙有眼光,以后肯定能成大事。”

将来也是这个样子。

1945年,李鹏快得去前线了,临走前,邓颖超给他送了个丝绵被,她还说:“我把旧的留着,你拿新的。”

周总理虽然只说了一句:“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可心里其实一直惦记着李鹏,满满的牵挂呀。

临别时,周恩来又叮嘱他:“思想上要入党,行动上也得入党。”邓妈妈则补充说:“别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要和群众融洽相处。”

这两句话,李鹏一直记在心里,铭记不忘。

建国之后,李鹏专注学电力、投身工程、做实事,他最初在东北的电力系统工作,后来调到了北京供电局。1962年,周总理到东北视察时特意问了句:“李鹏怎么没来?”

有人答:“调到沈阳去了。”周总理点了点头,也没多话,但后来特地安排了个单独见面,简单提醒了一句:“工作要努力,别让组织失望。”

1988年4月,李鹏被任命为国务院的总理。

产生误会的原因在哪儿。

为什么“养子”这说法流传了这么久?主要是因为李鹏一直叫周恩来“周伯伯”,对邓颖超则叫“邓妈妈”。

别人听到后,自然会觉得他是养子,直到2014年《李鹏回忆录》出版了,他才澄清:“有人传我是周总理的养子,这是不对的。”

不过他们之间的那份感情,虽然不是养子关系,却比养子还要亲密。

李鹏最早提出了“电力安全责任链”的概念,着重强调要找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这种“查链条、盯关键” 的做事方式,实际上是向周总理学到的。

这不是空话或者口号,而是真正的落到实处,以及具体去执行,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他们之间那份革命情谊,那份党内同志间的信任和牵挂,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比血亲还要深厚。

这不是单纯一个人的传说,而是一群烈士后辈的群像。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年月里,是他们接过了千千万万个失去父母孩子的接力棒,继续走完父辈未曾走完的路。这条路,叫做新中国。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