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贸易风云再起,中国商务部一天之内连发三条重磅公告的消息,如同重磅炸弹般震撼全球。这不仅仅是一次常规的贸易调整,更像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战略反击。在美国都选择与中国达成"休战协议"的背景下,加拿大却逆风而上,试图通过损害中国利益来换取所谓的"关税豁免"。结果如何?中方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对加拿大豌豆淀粉发起反倾销调查,对进口油菜籽征收保证金,对卤化丁基橡胶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其中保证金最高达到75.8%。这一系列组合拳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国际博弈格局?
一、75.8%保证金重拳出击,加拿大"跟风"代价惨重
商务部的三条公告来得既突然又精准。基于《反倾销条例》规定,中方将对加拿大豌豆淀粉发起反倾销调查,对加拿大进口油菜籽征收保证金,对加拿大卤化丁基橡胶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并征收保证金,保证金最高达到75.8%。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加拿大相关商品要进入中国市场,成本将大幅提升,竞争力急剧下降。
早在特朗普掀起关税战后,加拿大就一直"紧跟潮流",企图用损害中国利益来换取"关税豁免"。对此,中国自然不惯着,直接下令对原产于加拿大的部分商品加征关税,比如电动汽车、钢铁、铝,尤其是菜籽油、豌豆,关税直接拉高到100%。有意思的是,就连加拿大媒体都感慨,"这完全是在自作自受"。
中国是加拿大菜籽油最大买家,之前的关税反制已经让其经济受到冲击。而现在的反倾销措施和保证金,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国这是通过"贸易反制+制裁+法律"组合拳,精准打击加拿大经济痛点。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加拿大意识到"中国从来不是好惹的",也给了其他国家一个警示:别再妄想"跟风"。
综合国力上的差距,意味着加拿大不可能靠区区几条关税政策就动摇到中国经济根基。更何况,特朗普都已经签字盖章,和中国达成"休战协议",作为"小弟"的加拿大,有什么勇气去和中国硬碰硬?
二、中美关税暂停延至11月,美国"休战"背后的深层考量
据环球网报道,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的成果终于"靴子落地"。中美经过商讨,决定将关税暂停措施再延长90天,也就是在11月上旬,这无疑是给激烈的关税战按下"暂停键"。特朗普还为此表示,"我们与中国相处的非常好!"这样的决定立即轰动世界,市场更是一度剧烈震荡。
美国前贸易官员马杰勒斯表示,随着之后的谈判,未来中美或在秋季之前就能落实框架协议,这将有助于双方稳定经济。但其实,往深层分析,美国此举未尝不是在为圣诞季进口商品争取时间。特朗普上台后不久,因为美国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导致产品进口成本大增,不少美国零售企业都陷入库存短缺状态,甚至还出现"买不起鸡蛋"现象。
这样的经历显然让美国政府感到心有余悸。在这里有一个细节不容忽视,那就是中美关税延期至11月中旬,巧合的是,11月美国恰好迎来总统任期中点。届时参议院三分之一席位、众议院435个席位以及地方36个州州长,都会重新改选。
特朗普所在共和党自然想要争取更多席位,来确保自身的话语权,而民主党在一旁虎视眈眈。"关税休战"无疑是共和党人的反击,他们试图用"中国牌"来争取更多选票,乃至扩大后续政策推行空间以及重塑2028年的大选格局。当然,"休战"也是为了给稀土争取一点机会。
中国背后同样有着自己的战略考量,比如换取科技攻关"窗口",同时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削弱制裁威力。总而言之,美国选择"休战",更多是国内民生压力、选举以及供应链受阻冲击下的求生之举。
三、立陶宛新官上任添把火,中立关系修复遥遥无期
立陶宛政府换届工作已经结束,而新官上任不久的立陶宛外交部,首先就把矛头对准了中方。它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宣布将中国驻立代办处有关外交人员列为"不受欢迎的人",要求限期离境。沉默三天之后,中方对此事做出回应。
外交部发言人对此粗暴挑衅行径表示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强调立方在涉台问题上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背弃两国建交公报中所作政治承诺,导致中立关系陷入严重困难。中立关系降级3年来,立方反而变本加厉,一再破坏双边关系。
前不久立陶宛总理金陶塔斯·帕卢茨卡斯表态愿意恢复两国外交层面的交流,称他对恢复与华外交关系持开放态度,支持通过恢复此前离开的两国外交大使来修复关系。结果前不久他又下令驱逐三名中国驻立代办处有关外交人员,可谓言行自相违背。
这就更加说明,现在还不是中方恢复与立陶宛关系的时候。一来,本届立陶宛政府仍然秉持着比较"民粹"的态度;二来,针对台湾问题,金陶塔斯·帕卢茨卡斯的主张仍然较为模糊。不知道新一届立陶宛政府是否会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
立陶宛总人口还不到300万、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720亿欧元,台当局的砸钱讨好的方式很容易在这类国家身上取得成果。立陶宛2023年工业产值288.4亿欧元,同比下降6.4%;农业产值36.6亿欧元,同比下降20.1%,整体GDP萎缩了0.3%。来自台当局的"利益诱惑"和那个没有建成的半导体工厂,无法填补如此巨大的空缺。
四、美方制裁巴解组织惹众怒,中方严正表态不容忽视
冒天下之大不韪,美方公开宣布制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这一次,中方直接不忍了,可以说是把话说得很重。美国国务院宣布,对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官员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员发起制裁,理由是巴方通过在国际法院和国际刑事法院发起行动将巴以冲突"国际化",持续资助"恐怖主义","煽动和美化"暴力。
要知道,全球多国都已经承认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合法性,就连美国的多个盟友也都予以承认。而时至如今,美方却声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持续资助"恐怖主义","煽动和美化"暴力,还对其进行制裁,这着实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有专家分析称,美方之所以这么做,背后有着极为复杂的动机。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美国长期以来在中东地区有着自身的战略布局,以色列作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与美国有着紧密联系。美国通过支持以色列,能够在中东地区维持强大的影响力,进而把控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
从国内政治因素考量,美国国内存在着一定规模且影响力较大的亲以色列政治势力。这些势力通过政治捐款、游说等方式,对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决策施加影响,对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官员和巴解组织成员进行制裁,符合这部分亲以色列政治势力的诉求。
面对美方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做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针对此事明确回应称:"中方对美国向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官员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发起制裁感到震惊,对美方无视国际社会的促和努力感到失望和无法理解。"无论是"感到震惊"、还是"感到失望",亦或是"无法理解",这些词汇语气可以说是相当之重的。
综观当前国际形势,中国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方面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无论是对加拿大的精准反制,还是在中美关税问题上的策略性处理,亦或是对立陶宛挑衅行为的坚决回应,以及对美国制裁巴解组织的严正表态,都彰显出中国外交的成熟与智慧。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国始终坚持原则,维护正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面对未来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将如何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这些国际博弈的最终走向又将如何影响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