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麻省理工背景的印度创业者,为何美国和印度都不要却在深圳

在这个全球化竞争激烈的时代,人才流动成了各国争抢的香饽饽。可有意思的是,一位自称“麻省理工学生”的印度创业者,在美国和本土都碰壁,却偏偏在深圳拿到了大把投资,还被电视台热情宣传。这背后的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

这位主角自我介绍是“麻省理工学生”,手里还有几项发明专利。这样的简历,放在哪儿都挺唬人,更别说加上点科技创新的光环。在深圳,他很快就获得了投资人的青睐,还上了卫视节目做免费广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到一个连普通话都不会讲、跟中国员工沟通全靠比划的人,会成为资本追逐的新宠?

但细究起来,这事其实耐人寻味。据说,美国公司之所以对这些印度技术人员敬而远之,是因为他们普遍不被认为具备扎实技术,也缺乏认真工作的态度。与其花钱养一群只会拍马屁、不干实事的人,不如多招几个肯埋头苦干、技术过硬的中国工程师。所以,现在硅谷的大厂更愿意给中国员工开高薪,而不少印裔工程师则纷纷被裁员打包回家。

那为什么这些人在自己国家也混不开?原因同样简单——国内投资人对他们没信心。有媒体直言,很多海归创业项目都是PPT造梦、包装吹牛,没有真东西,很难骗到本地资本的钱。所以,这些人在美国待不下去,在印度也融不到资,只能另辟蹊径,把目光投向充满活力又渴望国际化创新资源的深圳。

这里面最让人琢磨的是,中国资本为何如此慷慨?一方面,中国市场近年来极度渴望国际人才,希望借外来力量提升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有些投资机构喜欢“赌概率”,觉得万一押中一个独角兽,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但问题来了,如果连基本履历和能力核查都懒得做,仅凭几句漂亮话就撒钱,那可真是风险大于机会。

想想看,美国科技巨头Meta一年给中国员工发工资超过亿美元,就是因为认可咱们踏实肯干。而我们却反过来,对一些国外背景人士盲目崇拜,哪怕他说自己是MIT毕业、有多少专利,也要留个心眼儿——毕竟纸上谈兵容易,上阵打仗才见真章。

身边类似案例并不少见。有朋友曾经遇到某外籍合伙人,说得天花乱坠,但项目上线三个月颗粒无收,到最后发现所谓海外学历证书根本查无此校。教训就是:别让包装迷住双眼,好钢还是要用在刀刃上!

对于那些真正有实力、有诚意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我们当然欢迎。但如果只是靠虚假履历忽悠投资,再多的钱也是竹篮打水。一场跨国创业秀,看似热闹,其实考验着我们的识别力与定力。

最后小编想问:你觉得企业到底该看重什么,是炫目的学历标签还是脚踏实地的能力?面对形形色色海外精英,我们真的准备好擦亮双眼了吗,对待着这个问题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