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俱乐部推荐的身高2.15米的内线陈威翰,在选秀前因拒绝履行承诺被取消资格,这一突发状况让本届参选人数骤降至64人,创下近五年最低纪录。
原本被宁波队管理层视为囊中之物的NBL总决赛MVP庞峥麟,竟在第三顺位被江苏队闪电截胡,直接打乱了多支球队的布局。
而手握状元签的福建队,最终选择了那个曾被质疑“身高不足”却三分命中率高达42.5%的清华内线杨曦皓,开启CBA历史首次“双状元”球队的征程。
福建队的状元选择聚焦于23岁的杨曦皓。 这位身高2.05米的内线,因护框能力和三分投射被冠以“清华周琦”的称号,却因身高低于传统中锋标准引发讨论。
他上赛季在CUBAL赛场三分命中率高达42.5%,攻防两端效率值领跑大学联赛,甚至被广东队视为“空间型四号位”理想人选,一度传出朱芳雨试图交易福建状元签的传闻。
福建最终押注他的技术全面性,期待他与邹阳重组“清华双星”,洗刷2021年选中“水货状元”王翊雄的阴霾。
四川队的榜眼签爆出冷门:原本预测跌出前三的太原理工前锋杜智博意外逆袭。
这位1.93米的锋卫摇摆人以速度和持球能力见长,模板被定位为贺希宁,但团队防守意识薄弱是其隐患。
四川管理层显然更看重其即战力,甚至不惜放弃此前预测的“北大约基奇”李苑鑫,转而选择适配快攻体系的杜智博。
更引人注目的是,四川通过交易囤积三个首轮签(第2、8、13顺位),成为本届选秀最大买家。
江苏队的探花签则上演精准截胡。 26岁的NBL双冠功臣庞峥麟,以1.83米的身高成为近年最矮探花。
他上赛季在NBL交出52.9%的三分命中率,包揽总决赛MVP和助攻王,完美契合江苏队填补崔晓龙离队空缺的需求。
宁波队原计划用4号签锁定他,却因江苏提前出手被迫转向李苑鑫,这场截胡直接改写了两队建队策略。
宁波队手握四个选秀权(第4、12、19、24顺位),却因庞峥麟被截胡陷入被动。
他们用4号签紧急拿下北大中锋李苑鑫,这位2.08米的策应型内线被誉为“北大约基奇”,但移动速度缓慢的短板引发担忧。
后续签位中,宁波仅再选石家庄后卫薛傅文,剩余两签因“无合适人选”被迫弃权,成为唯一未用满选秀权的球队。
浙江和吉林的选秀策略凸显地域化倾向。 浙江用次轮31号签回收青训球员潘轲宇,延续了俱乐部“自产自用”的传统。
吉林则坚持内线补强路线,第7顺位选中北体大替补中锋杨腾飞,其205cm身高和100kg体重被视为篮下屏障。
上海队第10顺位选择本地交大后卫吴泽昊,被解读为提升主场商业价值的“票房操作”。
本届最大遗憾来自落选名单。 四位CUBAL明星球员意外无人问津:清华控卫卢骏(场均10.2分4.8助攻)、顶级3D球员艾渝、江西师大核心李佳辉(单场40+6+6)、矿大中锋李昕哲(对阵北大砍22+5)均黯然退场。
他们的落选折射出CBA球队对即战力与年龄的苛刻筛选,即便数据亮眼,仍难敌杜智博的爆发力或庞峥麟的职业经验。
福建队成为CBA史上首支两次获得状元签的球队,其选择杨曦皓被视为对“空间型内线”潮流的押注。
而四川队单届选中四人(杜智博、张高铭、张力升、马港燊),与广州队(逄砚钧、万孟霏、孙嘉彤)并列本届收获最丰。
选秀总人数21人虽低于前两年峰值,却仍位列历史第四高,延续了CBA近年人才扩容的趋势。
薪资规则暗中主导球队决策。 状元年薪50万、榜眼40万、探花35万的梯度薪资,使四川敢于用榜眼签选择杜智博这类“高风险高回报”球员。
而首轮末段新秀年薪骤降至15万,导致浙江、山东等队多次弃权,低成本试错不如留用原有阵容。
陈威翰的资格取消事件则暴露青训监管漏洞。 这位被山东推荐的2.15米中锋因拒履承诺遭除名,折射出部分球员对职业化承诺的轻视。
CBA联盟以强硬姿态维护选秀秩序,但参选人数五年新低仍敲响人才储备警钟。
选秀夜的青岛会场,当江苏总经理在第三顺位念出“庞峥麟”时,宁波管理层瞬间凝固的表情被镜头捕捉,成为社交媒体疯传的“名场面”。
福建队老板紧握杨曦皓球衣的双手,仿佛在向历史宣告:这一次,状元签绝不再是流星。
而四川队办公室内,四份新秀合同整齐排列,这支曾经边缘化的球队,正用选秀权构筑新一代“蜀军”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