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股一度是A股市场的“香饽饽”,不少投资者对其寄予厚望。可最近,中报一出,11家头部央国企利润齐刷刷腰斩,有的甚至缩水超五成,让人猝不及防。以海格通信为例,这家公司曾因无人机业务频上热搜,如今却从1.5亿元净利跌到区区300万元,几乎归零。企业表面风光无限,实则账面上的盈利全靠应收账款堆出来——五年攒下57亿,占了流动资产近一半,下游客户迟迟不付款,上游供应商又催着要钱,公司现金流已岌岌可危。
编辑走访发现,不止海格通信日子难过,同样作为行业龙头的航天电器也遭遇重创。探月连接器业务虽听起来高大上,但利润直降八成;泰和新材更是雪上加霜,其防弹材料板块收入暴跌七成,一方面补贴减少,一方面竞争白热化。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集体性的业绩滑坡并非偶然,而是整个产业链健康亮起红灯:订单延后、产品降价、回款困难、存货积压,应收账款成为普遍现象。
专家分析认为,“造血能力”才是一家企业能否穿越周期的根本考验。不少公司把希望寄托在政策东风和地缘热点,可这些只能带来短期炒作。一旦缺乏真实订单支撑,高估值、高波动反而变成风险源头。有基金经理坦言,今年以来机构资金早就悄悄撤退,把接力棒留给了散户。“抄底”的故事说得再好听,也敌不过财报里的冰冷数字。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业务如芯片、卫星等虽然看似前景广阔,但投入巨大且短期难见回报。有受访券商表示,“砸钱研发容易填出个大窟窿”,没有稳定现金流做保障,再美好的蓝图也是镜花水月。如果产业链上下游都在拖欠货款,企业就像坐在火山口——随时可能被资金链断裂引爆。
面对这种局面,有理性投资者建议:“别只盯着概念,更要关注公司基本盘。”如果一家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持续下降,又找不到新的增长点,那就是危险信号。“量增价降”的死循环很难打破,没有强劲内生动力,仅靠外部补贴续命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采访中,多位业内专家呼吁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军工领域的结算机制,加快推进应收账款证券化试点,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与下游客户的信息互通,提高合同履约效率。此外,还需推动更多民营资本参与竞争,用市场化手段倒逼效率提升。这些措施落地后,有望逐步缓解行业现金流紧张问题,为未来反转打下基础。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觉得仅凭政策扶持和情怀宣传,就能让这些“纸上富贵”的军工央企扭转颓势吗?真正决定胜负的,是不是还得看谁能稳住基本盘?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