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新能源真能把未来变得多美好?是不是有点太天真了?我靠,刚查了这2.5万亿的数字,你信吗?大部分产业链其实不在北京,也不好说会全部抖出来,什么“带动行业”和“半个GDP”其实都很虚。雷军嘴上说要带动京津冀,那怕是披了个“尽量”,实际上能干到什么份上?只不过是个“目标”罢了。
我又查了几份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到202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或突破5万亿!但你那个“带动产业链”可不是单靠一句口号就能搞定的。供应链的核心资源,比如高端芯片、电池材料,很大程度上还是不是咱自己抢得了。比方说,全球锂资源掌握在澳大利亚、智利这些国家,美国、欧洲在技术和产业链布局上也早就卡得死死的。
而且,小米这几年拼命发广告、搞布局,市场占有率其实也就个位数,想靠一张嘴说“引领未来”,未必真能实现。你看去年,小米汽车就花了十几个亿,结果进展还是缓慢。有人说2027年带动产业2万亿市值,像个天方夜谭。搞不好最先被套牢的还是自己,毕竟谁都知道,造车这条路比想象中的漫长得多。
别忘了市场也是很现实的,消费者要是真认可新能源车,早就爆发了。现在市场还在观望,期待“变革”其实就是个惯用的宣传噱头。很多产业链企业财报下滑、订单减少,这不就是市场拐点吗?说白了,就是一场“喊牛”的表演而已。
咱们的政策背后,倒是让很多地方跃跃欲试,想蹭个热度。重庆、上海、长三角那些也不甘落后,叫嚣着“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但真搞起来,谁都知道这个产业的门槛比想象中的高得多。比如电池技术、自动驾驶、充电基础设施,哪个没得死磕?甚至连国际巨头都在布局中国市场,哪里还有那么多“自主品牌”的空子可钻。
我倒觉得,从长远看,新能源产业能走多远,还是取决于技术突破、资源掌控、政策支持和市场接受度。别以为“宣传”能刷出一片天。你说,小米“能活到2027”?我只觉得他们现在还在拼搏,真要靠时间和技术打基础,真是不容易。反正我觉得,普遍的感觉就是:做梦的事,除了娱乐,别太认真。
最后我想问一句:当所有的宣传都变成数字游戏,那我们真正能看到的,到底有几个是真金白银变成的?还是说,几十年的“变革”里,只有几个富豪口袋鼓了?这事儿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