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越南与美国达成了一项关税协议,协议的核心内容是:越南将开放美国的市场,并且美国将把对越南的出口关税从46%降至20%。作为交换,越南同意对经过其转口的中国商品征收40%的税率。
乍一看,越南似乎得到了美国的优待,能够以零关税进入美国市场。这看上去是美国的强势政策下,越南的“妥协”与“让步”。但是,这背后的实际情况却远不简单。
首先,越南这个决定对自身的经济体系到底意味着什么?从表面上看,越南能够借此机会加速与美国的贸易往来,似乎是一种典型的“获取市场”的战略。
然而,这个决定也意味着越南要得罪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国和消费市场。结果如何呢?仅在协议宣布后的当天,胡志明市的证券交易所钢铁板块就暴跌了4.7%,外资净卖出额创下三个月的新高。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资本市场非常敏锐,它们已经意识到,得罪中国这样的市场,无疑是在给自己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风险。
美国此举看似强硬,但实际上,它的关税政策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美国特朗普政府打算通过大规模征收关税的方式,将中国“围堵”起来。
更直接的说法是,通过这些关税来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这种策略在短期内或许对一些国家有效,像是越南这样的经济体,可能因为其对中国市场依赖较低,所以选择迎合美国的立场。
然而,这种短视的策略背后隐藏着深远的风险。
以日本为例,特朗普政府曾试图与日本达成类似的关税协议,然而两次谈判都以失败告终。日本并不愿意轻易屈服,尤其是在农产品市场的开放问题上,显现出对美国战略的深刻疑虑。
而越南的做法则明显与日本形成鲜明对比。与其说是越南做出了主动选择,不如说是它被美国政策“逼迫”到了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
在全球经济已经深度连接的今天,任何一国在经济政策上的调整都不可能独立于其他国家的反应。
那么,中国又是如何回应美国与越南之间的这一“关税协议”的呢?
中国的反制措施并不是一味的硬碰硬,而是展现了更高层次的策略。比如,在对韩国部分企业加征高额关税的同时,中国并没有对所有的韩国企业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像POSCO这类长期与中国企业保持技术合作的公司并未受到加税影响,而那些进行“转口投机”的企业却被重罚。
这种精确的税收政策体现了中国对外经济策略的深度思考,既要惩罚那些迎合美国并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又要保护与中国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
这一策略不仅是对美国“围堵”政策的一次反击,更是一种深刻的市场信号:在全球供应链的博弈中,任何国家都不应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的经济合作关系。
尤其是对于那些试图通过“讨好美国”来获得短期利益的国家,中国通过精准的政策加征关税,实际上是在警告它们:即便是小国,也不能轻易跳进这场由美国操控的经济游戏中。
再看越南与美国达成的协议,虽然美国在短期内似乎占了上风,但这种依赖美国的做法未必会长久。越南的产业链有很大一部分依赖于中国,尤其是钢铁和不锈钢产业。
2024年数据显示,越南对美国出口的不锈钢产品中,超过六成的原料来自中国。如果中国限制这些半成品的供应,越南的很多工厂可能就会停工。
这意味着,越南的产业结构和全球供应链是高度依赖中国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越南为了追求与美国的短期贸易利益,选择冒险与中国的关系,最终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历史上,美国多次通过类似策略获得短期利益,但越南能否避免成为下一个“韩国”或“日本”呢?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对于美国来说,虽然通过关税策略能够在短期内压制中国的竞争力,但这种“零和博弈”方式并不是可持续的。我们可以从特朗普政府与日本的谈判失败看出,美国的关税政策已经无法对其主要盟友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对中国来说,这场博弈的胜负还未定,但无论是加税,还是通过深度的供应链合作反击,美国的策略都难以撼动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这场关税博弈,表面上看是美国与越南、中国之间的“游戏”,但实际上是全球供应链结构重新调整的必然结果。
在这个高度依赖合作与技术的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试图单方面通过关税政策去压制其他国家的经济,最终都可能会遇到反噬。
未来的全球经济格局,不仅仅取决于关税数字的变化,更在于各国如何调整自身的产业链合作策略、技术发展与市场配置。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才是这场博弈的最终目的,而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在这场全球化的竞争中发挥优势,显然是一个更为长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