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毛泽东、蒋介石第一次见面,蒋写日记记录:脑筋深受刺激

1945年8月28日,正当全世界刚刚告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国上空掠过一架特别的飞机。这不是普通的公务航班,而是毛泽东亲率共产党代表团飞抵重庆参加国共历史性会谈。就在那个闷热的午后,毛泽东被请上了一辆闪着寒光、货真价实的美国防弹豪车。这场被世人称为“中国命运转折点”的重庆谈判,其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刀光剑影?如此隆重、如此紧张,难道真是为了一场皆大欢喜的“和平盛宴”?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坦白说,国共谈判一开局就像两队人马踢球,阵型云谲波诡、气氛火药十足。一边是蒋介石极尽地主之谊,端出高级轿车、别墅和西式大餐,甚至连“美龄楼”都让毛泽东借住了;另一边毛泽东心里正咕哝:住在美式招待所,吃西餐,难道把我们当“洋客”?表面笑嘻嘻,背后却暗藏较量。毛泽东立即要求改中餐,把蒋介石弄得下不来台。两党领袖的第一次清晨偶遇,都是眉来眼去的试探,最终在你来我往的较量下,礼节全做足,心头对于和平的信任却只剩下“一锤子买卖”的心思。这种明争暗斗,到底谁能笑到最后?谁又会先露出破绽?

再来具体瞅瞅这场谈判的套路。国民党那头,临时商量出“接待规格”,蒋介石连谈判主张都不肯露底,只愿定三条死原则:“军队收编、政令统一、军令一把抓”。在美丽的歌乐山林园里,毛泽东住得闷闷不乐,又被逼着和蒋委员长隔三岔五碰头。两边你一句我一句口头禅就像三国杀招式——“剥洋葱式磋商”。共产党这头表示,“八条意见”拿出来,绝不是在这里当“花瓶”。国民党却觉得胃口太大,耍嘴皮子:想吃大餐?盘子未免太深了点。普通百姓对这些宫斗局看得兴奋,有人讥讽,“光是碰杯子有啥用,咱老百姓还不是穷得叮当响!”有的则盼着谈出个太平年,“只要能不打仗,谁都给他们点掌声”。各有立场,都不敢信誓旦旦。

就是在这种半推半就的谈判氛围下,外人可能以为,国共和谈就在推杯换盏中和谐落幕。其实,这只是假象。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俩对头偶尔还能在林荫道石凳上侃大山、晒人生感悟,场面和和气气。可回头一看日记,蒋介石一句“脑筋深受刺激”,就把压抑和无奈写得明明白白。国民党中央的会谈代表们心神不定,愁白了头,还得时刻照蒋委员长的指示行事。毛泽东这边,机场初会、别墅夜谭、午宴唇枪,光是例会都有八场,私下也得见缝插针唠几句。外界不少民主人士也被这副“万事和气、其乐融融”的表象迷惑,甚至天真以为大家喝杯酒、留个影,和平就能自动降临。可桌面下,分歧远比报纸严重:军队到底归谁管?解放区认不认?天天绕口令一样扯皮,哪有半分靠谱的答案。有人嘲笑:“就像让两个牙痛的人轮流当牙医,最后谁也治不好谁!”阴云密布,却硬拖着没下雨。

但是,反对声音悄然亮相。国民党官僚担心“共军坐大”,主张先软后硬;美国大使赫尔利大言不惭—“美式方案最好”。巧的是,每当有人认为谈妥在望,就出现阴差阳错的僵局。你说让步,他说太多,你要一点,他退半步——谈判就像熬稀饭,火一大,糊锅,火一小,煮不开。全中国百姓都被这虚幻的平静折磨得心焦。人人都问:这局棋,到底是黑是白?

风暴突然爆发。9月17日,毛泽东应邀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见面,本以为能传递点“世界和平”的大气场,没想到赫尔利甩出底牌,直言:“你们共产党该老实点,听蒋先生统一指挥,否则美国就不帮你们了!”一句话,彻底揭开了国际背景下国共关系的底牌。这下子,毛泽东可不跟你绕弯子,直接站起来,回敬道,“我们共产党有小米加步枪,你美国人想撑蒋委员长腰,撑多久随你便。”这一连串顶真,惊得现场气氛一度凝固。赫尔利还想打圆场,毛泽东干脆一句“你们撑到腰酸背痛为止,咱们中国的事还要中国人自己作主”,让在场所有人当场哑火。美方傲慢被顶回去了,中方气场再也不用伪装。之前说“八条意见”胃口大?现在才看到“谁手里有饭碗谁说了算”。就连美国来的调解员都败下阵来,几天后黯然离职。这一刻,谈判桌上除了唇枪舌剑,就是狭路相逢的硬碰硬,撕破脸皮的对决让人看得心惊胆战。

国民党本来想靠外力压服共产党,未料却“鸡飞蛋打”;共产党一边据理力争,一边用幽默跟现实抗衡,毛泽东“国家大锅饭,不给饭吃只好自己开炉灶”,把场面转得既诙谐又扎心。也难怪旁观者都说——“谁能想到,谈判桌上最硬的不是枪,而是嘴皮子和主意!”种种伏笔到现在全线收割,让人终于明白当初的美国招待所、别尔克轿车、西餐刀叉,其实都是“战场的另一种武器”。谁都不是省油的灯。

然而,风暴过后,并不是天就晴朗。表面上,“双十协定”终于签了字,议程也到尾声,重庆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老百姓以为,“唉!和平可算到来了!”但事实并没这么简单。协议刚签,各类危机又冒头了。一方面,双方各自为阵、秘密调兵,表面握手,内心如临大敌。国共分歧非但没弥合,反倒更深了。就在这喜庆的签字祝酒中,毛泽东下了撤并指令、舍弃南方八个解放区,乍一看像是朋友间给个台阶,实际上却是筹谋全局的“退一步进两步”。国民党一边敞开大门欢迎“参政”,转身又在后院紧锣密鼓布置下一步行动。美方虽然暂时抽身,暗流却未停止。每位代表回家心得体会竟都是:只签纸不动根本,各凭本事去下一局。

与此同时,新的障碍出现了。美国等外部势力虽表现出“中立调停”,但一旦发现和谈无利可图,立即转向袖手旁观,为谁都留备胎。国共谈判代表不止一次互相甩锅,彼此的责难声一句比一句难听。不少民主人士这次终于看明白了,不是酒换得来和平,是利益和安全才决定谁坐主桌。大家都隐隐觉得,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想达成真正意义上你情我愿的协议,比在大热天里煮雪还难!

说来说去,不得不佩服国共这场重庆大戏。表面上看起来是“为民族大义论天下”,结果全是你出招我拆招。你看蒋委员长多大度:别墅美丽、西餐讲究,“美龄楼都让你住!”可细一琢磨,不过是“请君入瓮”,既能监控,还保安全,多得是一箭双雕。毛泽东倒也不装蒜,人家睡得不舒服、饭吃得别扭,说换就换,说走就走。外交词儿说得溜,关键时候走的也快。“大家坐下来好好谈”,谈到最后,每家都留一手。明明说的是“全中国是一家人”,谁都不肯放下自家那半碗饭。更妙的是,整个过程外人不在门里,个个都是一脸懵:“为啥不谈好?”其实这局里,没有谁真想着“皆大欢喜”,更没有王子公主式的童话大团圆。某些人表面风光,心底算盘打得比谁都响!这操作,要不是当年历史留了话,谁信呢?国共谈判,真的让人懂了什么叫“台上握手台下脚,笑里藏刀各怀宝”。夸一句“谈判做得漂亮”,其实是吐槽大家说得好听、办事靠边。

看到这儿,你们是不是想问,到底是谁在真正为中国的未来着想?国民党说维护统一、共产党说和平诚意,美国搅局、百姓看戏,到底是“兵不血刃和平至上”,还是“拳头大才有饭吃”?是不是只有在大人物斗智斗勇你来我往时,老百姓永远只能被动围观,期望着历史自己写出和气收官?你怎么看这场重庆谈判的“台前幕后”?欢迎留言吵一架——“你觉得谁演得更像,只为自己,还是为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