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中美在瑞典那场贸易谈判刚收场,结果就有点意思。美国财长贝森特前脚还在记者面前放狠话,说不排除会加征“三位数”关税。
几乎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却说了另外一番话,他觉得这次谈判“非常好”,甚至感觉“比昨天更好”。
面对这截然相反的两种表态,人们难免会好奇:这到底唱的是哪出戏?是华盛顿内部沟通不畅,还是精心设计的一场“双簧”?
中方代表李成钢对谈判的评价是“有意义”。他同时强调,如果美方继续施压,中方已备好所有反制措施,绝不退让。
这种明面上的矛盾和暗地里的角力,隐藏着理解未来90天中美关系走向的关键线索。
财长的狠话
贝森特财长从谈判会场出来,那副强硬的姿态,确实扮演了美国政府内部“坏警察”的角色。他的话,直接就把关税和中方购买俄罗斯、伊朗石油这事儿挂钩了。
贝森特明确提出,如果中方不停止采购这些石油,美方可能直接征收高达100%的惩罚性关税。这听起来,可不是一般的贸易威胁。
这背后,显然藏着美国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一方面,是想借此打击俄罗斯和伊朗的能源经济,削弱其在全球的地位。
另一方面,美国也希望为自己的能源出口创造更多机会。通过限制中方的采购来源,变相为美国本土的石油产品争取市场。
更进一步看,把正常的能源贸易和关税捆绑,这本身就是一种“虚空筹码”的制造。美方试图用这种方式,在谈判桌上凭空增加对华施压的砝码。
贝森特这番话,勾勒出美国希望维护其全球霸权、遏制任何挑战者的战略底色。这种极限施压的策略,目的就是逼迫中方做出让步。
然而,如此强硬的剧本,为什么没有得到美国总统的全力支持?
总统的笑脸
与贝森特财长的鹰派言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朗普总统对瑞典会谈的积极评价。他公开表示“满意”,听起来像是谈判进展顺利。
但这种缓和姿态,恐怕更多是出于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的现实考量。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数字,是特朗普当前37%的低支持率。
对于一位即将面临选举的总统来说,这样的支持率构成严重的政治风险。经济的稳定,是争取连任的重要保障。
美国企业界也在持续向政府施压。许多公司明确表示,他们“无法与中国市场脱钩”,因为这意味着巨大的商业损失。
对这些美国企业而言,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长期的贸易紧张,对他们的营收和利润都是沉重打击。
所以,特朗普的“非常好”表态,以及后来放开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的举动,更多是对国内政治经济压力的一种应对。当外部的强硬战略遭遇内部生存危机时,某种程度的妥协和缓和,便成了必然选择。
行动是最好的证言
言语上的强硬和软化,有时候会让人迷惑。但美方在瑞典谈判结束后的一系列具体行动,更能反映出其对华关系的复杂依赖性。
就在谈判结束不到48小时,一支美国商务代表团就迅速抵达北京。他们会见了中国工信部长李乐成,这本身就说明了美方保持沟通渠道的迫切性。
紧接着,特朗普政府宣布放开对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这一举措,直接回应了美国高科技企业长期以来的诉求,也为中美经贸关系注入了一丝积极信号。
这两个看似“示好”的动作,实际上撕开了极限施压策略的口子。它们清楚地暴露了美国既想遏制中国发展,又离不开中国市场和供应链的核心矛盾。
这种矛盾,使得其在台面上的强硬言辞显得底气不足。中方代表李成钢对谈判的“有意义”评价,以及“已备好所有反制措施”的表态,在这种背景下显得格外沉着有力。
90天的缓冲期
瑞典谈判最终达成了为期90天的“关税暂停期”,期间双方将不会加征新的关税。这个90天的窗口,与其说是冲突的终结,不如说是双方给自己找了个喘息和重新评估的时间。
美方这种“双重信号”的释放,并非混乱,而是一套内外压力交织下的复杂博弈策略。贝森特的狠话,是为了满足其全球战略野心,也是对美国内部对华鹰派的某种交代。
而特朗普的缓和姿态和实际行动,则是为了应对国内严峻的政治经济压力,争取更多的支持。这是在为年底前可能与中方领导人的会晤铺路。
因此,这90天的暂停期,并非意味着中美关系会一帆风顺地走向和解。它更像是一个“压力测试期”,双方都会利用这段时间,重新审视策略,观察对方的反应和动向。
真正的考验,在于美国能否理清其内部相互冲突的需求,并形成一个更为一致且可持续的对华政策。而中方不卑不亢、以静制动的姿态,已然在这场复杂的心理战中占据了主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