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徐海东1935年没借五千元给毛主席,他能排十大将第二位吗?

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时,有个情况让不少人犯嘀咕——排在十大将第二位的,竟是徐海东。要知道,解放战争那几年他一直养伤,基本没参与过前线战事。这事当时可没少被议论,就连徐海东自己都觉得不妥,专门向中央提出:“给我评大将衔实在太高了,能不能把军衔降一降?”

毛主席听说相关情况后,态度很明确:徐海东为革命立下了大功劳,给他评大将衔还排第二位,完全是合适的。

毛主席以前提过这么一桩旧事:1935年中央红军刚到陕北那会,部队穷得揭不开锅。就在这最艰难的时候,徐海东从红二十五军的经费里果断拨出五千块,硬是把中央红军从困顿里拉了出来。

这事不禁让人琢磨:要是1935年徐海东没把那五千块钱借给中央,二十年后他还能当上排名第二的开国大将吗?

咱们先把徐海东当年借钱给中央这事的前因后果理清楚。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刚到陕北那会,日子过得确实不容易。长途跋涉下来,战士们累得急需休整,可部队兜里几乎没剩几个钱,连基本的吃饭穿衣都成了大问题。再加上和当地老乡还没处熟,天气又一天比一天冷,最头疼的就是没钱这个坎,实在太扎眼了。

碰到这个大麻烦,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急得直犯愁——再巧的媳妇也做不出没米的饭,想解决资金问题简直难到没边了!

毛主席反复琢磨了好一阵子,最后打定主意要找个人借钱。这个人是谁?正是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他带的部队比中央红军早整整一个月到了陕北。

为啥用“借”这个说法?关键在红二十五军的归属——它名义上是归红四方面军管的。可毛主席当时带的队伍是红一方面军,而那时候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关系可不太好,尤其是因为张国焘的缘故,两军之间的矛盾挺深。

就因为这个情况,毛主席虽然让手下人带着自己写的亲笔信去找徐海东借钱,但到底能不能借到这笔钱,他心里其实没什么底。

谁都没料到,徐海东拿到毛主席亲笔写的信后,连犹豫都没犹豫,当场就应下了借两千块的事。更让人意外的是,他后来一查账才发现,红二十五军账上其实还有七千块大洋,直接就掏出五千块——这可是超过半数的积蓄,马上转给了中央红军应急。

最让人动容的是,他面对毛主席派来借钱的同志,直接撂下这样的话:就算红二十五军自己饿肚子、啥都不沾,也得拼尽全力支持中央红军和毛主席!

徐海东对中央红军的帮助可真是关键——不光是在经济上给正陷困境的中央红军解了燃眉之急,更在精神上给毛主席吃了颗"定心丸"。这让所有人都清楚:红一方面军也是革命队伍里的重要力量,中央红军从来就不是孤军作战!

毛主席一直没忘徐海东当年仗义相助的情分。1955年评军衔那会,外头有不少人觉得徐海东的资历或战功不够格,但毛主席态度特别坚决,认准了要给徐海东授大将衔,还特意把他排在战功特别突出的粟裕后面,拿了大将里的第二把交椅。

要是徐海东当年没立下在陕北借钱的功劳,他还能保住大将里排第二的位置吗?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徐海东早在1940年1月就因伤病问题基本离开了部队,此后长期处于休养状态。直到1954年10月,他才在中央军委和国防委员会担任职务,但日常承担的工作并不多。

换句话说,徐海东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这两场重要战役里,自始至终都没赶上参与。

再看那些在大将里排名比他靠后的黄克诚、陈赓、萧劲光、谭政、罗瑞卿、许光达、王树声这些人,哪一个没在解放战争中立下大功劳?就说陈赓,人家还当过志愿军第二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这样的战功,徐海东可远远比不了。

要是单说资历这事,前面提到的那些大将里的任何一位,和徐海东比起来都没差多少,甚至还有可能更资深些。

说句实在话,先不说战功和资历这些,徐海东将军能评上大将,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他是陕北红军唯一留存的代表。但光凭这一点,肯定不够让他在十大将里排到第二位。

说白了,1935年要是徐海东没把那五千大洋借给毛主席,中央红军在陕北怕是难扎稳根基,徐海东后来估计也当不上开国大将里排第二的位置。当然,历史没有"如果"选项,只有既成事实,假设这种事本身没太多实际意义,但咱们能通过这种方式,从不同角度聊聊历史人物在特定时期的贡献。至于这些说法合不合理,那就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