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私募密集调研,千万别小瞧这种变化!

最近朋友圈里都在传一张图:137家量化私募581次调研的行业分布。电子、医药生物、机械设备这三个板块被标得通红。

一、调研热潮下的残酷真相

量化私募卷调研,听上去也是新鲜事,但侧面说明量化私募由于过去两年战绩好于市场均值,可想而知大量资金参与,资金规模大到一定程度,调研也在所难免了,因为大量股票走涨高了,而量化基金之前的一个优势就是控制成本能力强,这是量化私募盈利的基础。

这方面有很多和散户想想不一样的地方。机构成本越高越不敢拉升,拉上去别人跑了,自己站岗。;越是成本低,越是敢拉升,因为拉升之后自己成本比别人低,想什么时候撤都可以。于是,更易发动行情、更容易争取先手。

记得2023年巴菲特股东会上,老爷子轻描淡写地说他买可口可乐每股成本3.25美元。当时台下掌声雷动,却没人注意这个数字背后的血腥——从1988到1994年,他用了整整7年时间,像鳄鱼一样静静等待股价跌到35美元才出手。现在量化私募的疯狂调研,不过是把这种"成本控制术"升级成了大数据版本。

二、机构与散户的成本战争

去年有个做私募的朋友喝多了跟我说实话:"我们最怕的不是同行,是散户突然变聪明。"这话听着刺耳,但看看四方科技的数据就明白了——当股价还在装死的时候,"机构库存"数据已经持续不断,说明机构当时一直在积极参与,哪怕行情一直横盘不涨,但机构态度丝毫没有变化。

.

这家公司在去年9月底到10月涨了40%,但有趣的是,在启动前三个月里,股价就像被钉死在某个区间。当时论坛里骂声一片:"垃圾股""死水一潭"。现在回头看,那分明是机构在玩"俄罗斯方块"——把筹码一层层垒到理想成本区。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更讽刺的是川大智胜。这只"川普概念股"启动前,"机构库存"数据已经悄悄爬升。等媒体开始炒作时,机构早就在低成本区吃饱喝足。这就好比赌场里,庄家永远比赌客先知道轮盘要停在哪。

三、被数据照妖镜照出的真相

对比华统股份的走势图就像看恐怖片——没有"机构库存"活跃的股票,就像没有幽灵的古堡,再华丽的K线都是布景板。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小盘股能飞天,有些却像铅球一样往下坠。

机构几乎没有做成本的机会,股价也只能是短暂上涨后继续回落。这就印证了我之前的观点:重要的不是盘子大小,而是机构的成本是否到位。

回到开头的调研数据,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启示是:与其盲目跟风,不如学会用数据说话。机构的一举一动都会在数据上留下痕迹,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工具来解读这些信息。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