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这名字一说出来,谁不知道?
世界冠军,大满贯,国乒的门面担当。
可谁能想到,风光背后其实藏着一肚子委屈和苦楚。
六月初,老马龙带头去西藏宣传奥运精神,没想到活动没几天,人直接进了救护车吸氧。
这画面一出来,真是让人心里发凉,别说粉丝,连路人都忍不住多看两眼。
你说,这到底是推广乒乓球,还是把老将往火坑里推?
说到底,西藏那地方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
海拔高,风大日头烈,走两步都喘气,像平原上那样折腾?
马龙这回不比年轻时候,退役了,说白了,身子骨本来就该养着。
这次宣讲团任务重,天天活动不断,白天教小孩打球,晚上还得陪笑脸合影、互动,说唱跳全得来。
谁受得住啊?
马龙脸色一下子发白,头晕胸闷,最后被人送进救护车,吸上氧气才缓过神来。
咱们中国人讲究个“责任”,可责任也不能当饭吃。
运动员退役不是说变成钢铁侠,啥都能扛。
那些年高强度训练早把身体掏空了,马龙年纪也不小了,还让他扛着国乒大旗四处跑,合适吗?
有网友直接吐槽:“马龙都快成文物了,还让人家当劳模?”这话虽然扎心,可没毛病。
其实,这几年只要有乒乓球推广,马龙、王励勤、张继科这些“老熟人”总得露个脸。
说实话,是有点过分了。
真没有比他们年轻的能出来露脸了?
退役老将身体差点没缓过来,转头又要去爬高原,这安排真不是谁都理解。
很多人都觉得,推广乒乓球当然得靠名人,可身体垮了怎么办?
难道等老将出完事才后悔?
还有王励勤,带队安排活动,按理说经验多,心细。
可这回马龙出事,也难说不是排班太密。
西藏这种地方,对身体要求高,工作量又大,安排老将去,真合适?
媒体上有人说了,这种推广任务本来就应该轮换着来,科学安排,谁都不该硬抗。
可实际咋样,大家心里都明白。
退役老将下场拼,这到底是“光荣任务”还是无形的压力?
你说,马龙自己愿意,那是情怀,可不能拿健康去换责任感。
说句不好听的,万一哪天真有个三长两短,谁负责?
现在社会讲究科学管理,讲究人性化,咋在乒乓球推广这就变成一腔热血了?
还有一点,马龙这次高原反应不是小事。
医学专家都提醒过,运动员退役后恢复慢,特别是适应极端气候本来就难。
身体不是机器,该歇就得歇。
有人说这叫“责任心”,但你问问马龙家里人愿不愿意?
说得再多,家人才是最担心的。
推广比赛方式难道就没有别的路子?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线上互动、短视频、直播,啥不能用?
有网友调侃,“马龙再不歇,怕是下一次推广要开直播吸氧了。”你说可乐不可乐?
但调侃背后是担心。
咱中国乒乓球不是没人,只是有些人习惯了“用熟不用生”,总觉得老将露脸才有号召力。
可这算盘打得,真划算吗?
细想想,退役运动员背负的任务越来越重。
有人羡慕他们的光环,却没看到他们付出的代价。
要说推广国球,方式多得是,哪有必要老是让马龙、王励勤来救场?
什么线上课堂、虚拟现实、短视频,不都是现在流行的吗?
年轻教练、现役球员没人能顶上?
非得让名宿拿命拼才算负责?
心理专家也说,运动员退役之后要学会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不然容易陷入疲劳和焦虑。
这次马龙出事,其实就是身体在报警。
可现实偏偏就是这样,责任、奉献成了道德绑架。
明明应该是科学安排,结果全靠意志力。
谁能保证下次不会出事?
谁又敢肯定“责任”两个字,能顶住健康崩盘?
体育圈的事说到底,还是“人”最重要。
推广乒乓球,不该成了压垮名宿的最后一根稻草。
责任再大,也要讲科学。
光环再亮,也不是用命去点的。
别把“奉献精神”当成万能药。
时代变了,做事方式也得跟着变。
再说了,如今年轻人都喜欢新鲜玩意儿,线上互动、虚拟偶像、短视频带货,这些手段,难道不比往年老办法强?
非得名宿高原亲自上阵,才叫推广?
太死板了吧。
难道不是创新推广,才是国球长久之道?
要是一直这么搞,谁还敢来当“下一个马龙”?
网上也有很多声音。
一些网友说得直白,“推广国球这事,为什么总是指望几位老人家?”大家都知道名宿镇场子有用,可年纪大了,身体是本钱。
光靠责任感,不如多点科学规划,多点创新方式。
再说,现役球员也该多上台,不能什么事都让老将扛。
其实,这事要说破了,就是个老问题。
名宿有影响力,大家都喜欢。
但谁能一辈子当劳模?
现在宣传方式多的是,非得让老将跑断腿,真不是明智选择。
推广国球不是靠几个“神人”硬扛,是大家共同努力。
有人讲,运动员荣退,是最美归宿。
可现实往往是,名宿一边享受掌声,一边扛着越来越重的担子。
哪天倒下了,大家才开始讨论健康。
等出事了再懂事,有啥用?
事情摆在眼前,难道还看不明白?
最后,有些话问出来真让人心里堵。
国球推广,非得指望几个退役的老人?
创新的法子不用,全靠情怀和责任?
要是没出事,谁又会关心他们的健康?
真的不怕,哪天出了大问题,后悔都来不及?
马龙这氧气吸得,吸的是责任,还是最后的坚持?
不说了,自己想。
你觉得,这样的推广方式,算不算“捧杀”?
到底是真责任,还是用健康去还债?
你心里怎么想的?